前不久,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率先向6名通过网络远程学习的学生授予了硕士学位。据称,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或正在加入网络教育大潮。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甚或藉此获得高级文凭。
伴随知识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在职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使校园外的人有机会利用网络延续大学教育。这种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然而,对于教育者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或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形式到内容及结果都可能因此而带来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出现几点值得关注的差异:
其一,二者提供的是差异较大甚至不同的“产品”。网络教育具有“批发”的特点,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传统的大学教育则需要精心“烹调”,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从价值链上讲,网络教育提供的主要是一种终端产品,能直接消费,且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而大学教育则处在价值链的上游,向社会不仅输出技术和知识,也奉献价值和理念。
其二,质量的可控性不同。网络教育的门槛设定及过程控制是较为困难的,网络文凭更多的体现在结果上。它的教与学主要利用多媒体软件、网络、远程通信等技术因素,很难显现传统大学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和理念。
其三,资源利用不同。大学校园能提供一种独特的人文资源,校园文化是长期熏陶的产物。校园学习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体会和分享知识背后所蕴涵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气质。大学的价值和精神传统这类东西,常常是在校园的氛围中,在不经意间逐渐习得的。而虚拟的网络学习则不具备这种条件。
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大学没有必要发展网络教育。相反,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网络教育。是否发展网络教育实际上与大学的定位有关。由于师资、课程、学科、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的情况千差万别,其提供的教育产品也不可能一样。
在国外,由于大学之间在市场上形成各自的定位,像哈佛大学等传统名校始终坚持精英教育,以培养领袖人才、向社会提供独立的思想、价值和知识为己任;而社区大学、专门学院、职业教育机构等更多的是从事应用性教育,提供大众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市场细分。
遗憾的是,我国大学之间还没有明确的分化,大学行为之间趋同性强,盲目攀比跟风。一方面,传统大学提供网络文凭、短期培训等教育产品;另一方面,一些非大学教育机构竞相申办或变相申办学历教育。这既有市场压力的因素,也与大学对自身的定位模糊不清有关。
大学不可能以满足全部社会需求为目标,而只能是根据自身特色确立目标市场及产品定位。如果提供过多的价值差异较大的产品,不仅影响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会削弱大学的目标。对于那些以创造和传播知识、价值与理念为准则并以争创一流为目标的大学来讲,它更应该重视产品的价值属性,因为它对社会的贡献不是以数量规模来简单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