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子网络,目的是将不同的信息技术变成源源不断的数据库,进而使经济的运行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方式等等发生巨大的变革。实际上,网络是一个正在变化的概念,理论上包括所有的计算机、通讯电信、有线电视和其他相关的技术。它的社会意义是,凭借电信、有线电视、因特网等技术所提供的似乎是永元止境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网络社会"已经初具雏形,它不仅对当今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把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了世人面前,包括网络社会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
一网络社会直接牵涉现有教育体制的更新和改革。网络与教育的一般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领域,远程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将特别带动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业的扩展,有了因特网,可以连结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网站,提供教育方面的服务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娱乐、远程医疗以及电子课堂本身,作为网络社会的组成部分,其运行的基本前提是网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在此意义上,通过教育使网络技术得到普及,这是网络能够有效利用和获得有益发展的基础。
教育作为网络社会的组成部分来说,并非仅仅意味着受网络发展的制约和带动,知识的创新、传播、转化和应用的空间将变得空前快捷和广泛;而且还表明,在网络社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创造性的智慧劳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造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和领先者。也就是说,在网络社会的众多产业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也将日益转化到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上来。
"网络技能"是网络社会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网络社会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最为明显的是:网络社会、电子社会中的教育必须有利于个人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从新的环境中受益,并进而有所创造,否则人就会落后,就会被动,就无法获得自身的发展。
网络是由网络人所创造的,网络人主要是由一些精英分子、典型的知识分子、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组成。与之相对的是网外人,也就是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在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和信息资源与广大公众使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之间,教育发挥着中介的作用。目前阶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网络技能"以及"网络技能"和教育的关系:
1."网络技能"是"计算机技能"的延伸,它们从根本上都涉及确定、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所谓"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内在含义是:当网络将无数计算机相连所产生的合力再植人每台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的力量就会变得无穷大。就此而言,"网络技能"超出了"计算机技能"。为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一切,我们不仅应该知道如何阅读书面文件(包括计算机文件),还应该懂得计算机通信,懂得如何进入网络、如何利用新的通信技术有目的地漫游网络、如何使用命令控制网络--也许最困难的还是如何将存在于大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中的信息赋予意义。
2.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加快了"网络技能"成为现代人之必要技能的过程,并成为学生教育经历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进入因特网和万维网的第一标志可以说是向朋友发出电子邮件并得到回复这种令人自豪的行为。但因特网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子邮件的范围。这里不仅有不会枯竭的信息量,有连结世界各地的网上交易和经济活动,而且有数千个讨论组,它们将对同样问题--政治、艺术、环境、医疗、教育、娱乐等等--感兴趣的个人串联在一起。因特网在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出掌握网络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某种程度上,网络的发展是网络人不断地研制新的服务和技术手段,使网络大众化、使网外人便利地变成网内人(网民或上网用户)的过程。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程度(Telenting)、考访器(Gophers)、广域信息服务器(WAIS)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育除了就如何使用这些新技术对人们进行培训以外,还在不同的阶段包括不同基础知识的教学程序,诸如理解网络信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能量、理解网络信息格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理解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标准、理解如何出于不同的目的而获得掌握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等等。
4.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和技术培训,而且在于培育人才,以充当文化的创造者和传递者,提供孕育和发展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阵地。这对于网络社会也是适用的,并且也应该具有适合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社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前无古人的,网络社会的教育应该利用新媒介所造就的新空间和新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即德、智、体、能、美诸方面健全的人。
二网络及网络社会的出现,对于教育领域的冲击不单单是提出了网络技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不单单是加重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体制中的份量,它在观念方面提出的挑战,同样具有长远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终身教育、融合教育的观念。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校门之外,延伸至成年,乃至老年;网络社会的出现更使得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与性别、不分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着诸多区别的受教育者可以同时接受再教育。目前,就教学形式而言,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己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在校人员和非在校人员。它可以说是为教育的终生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也将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人决策者和普通人的心中。
其次是创新教育的观念。某种意义上,创新观念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因为网络世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联接和关系,总的方面与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多样化和节奏快的特征相吻合,激励人们的思想延伸、视野广阔、思维敏捷活跃。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电子信息环境的挑战,要求教师的地位从细节的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主持者,要求教育的领导者和从事者不仅应该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内容、方法和层次不仅应该适应当前、而且应该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再次是重塑文化能力的观念。这一观念直接涉及文化水平、读写能力的界定。在以印刷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水平通常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读写能 往往又是根据识字的多少来界定的,后者也是判断文盲与否的标准。在网络社会,个人的文化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在一个层次上,他必须能够阅读和写作;在另一个层次上,他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使用彼此连通的计算机和其他远距离交流的设备,这也可以说是电子社会的读书与写作;在更多的层次上,他是一个生恬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人,应该同时具备适应两者和创造两者的能力。
此外,网络作为普遍现象,意味着生产的传统要素--资金、场地、库存和熟练劳动力等--不再是经济力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的潜力将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学校硬件设施的界定将超出规模、存量、占地等项指标,而增加创造性、流动性和速度等新的要求。它们也将变更学校的功能、校区建设等方面的观念。
三教育不再是学校的专利,而日益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个人和家庭将教育作为最佳的投资方向;企业把教育看作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和社会视教育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从社会化的角度着手,与网络社会相关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连动全局的特征。对于个人的教育或是出现在学校,或是出现在产业大军内部,或是出现在各个家庭。而教育将发挥电子中间人、导航者以及指导者的作用,国家和政府机构则在有关的政策和项目方面提供支持。
网络社会的教育体制改革应该着手:
--政策研究。有几个主要问题。第一,需要大致了解现有的教育使用网络的情况,并对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对象及存在问题作综合分析。第二,需要就网络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就教育在使社会适应网络发展方面的功能结果进行研究。第三,需要在惜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网络政策和网络教育的政策。
--教育者进军网络。在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网络人基本属于工程技术人员,网络欲成为教育的手段、成为人类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即要求文化人不仅是网络的使用人,而且要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进军网络井发展网络,利用网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校园生活服务(如提供图书资料、发布校园信息等)。改变目前学校因特网主页虽不断增加,但内容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的状况,促使社会完成由"网络人办文化"向"文化人办网络"转变。
--教育立法、教育的管理应该增加适合网络社会特点的内容。教育的普及意味着尽可能多地让公众平等地享用社会的信息资源,而不应有种族、性别、家庭收入和地域等方面的歧视,其中,通过网络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或是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使用网络装置,是最基本的途径;此外,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区分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还要求区分不同的教育目标,即不仅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还有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相应的是教学内容、方案和程序的变化。就网络教育而言,个性化表现在有特定需求的个体获得特定的信息和特定的服务,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为之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无论是从技术保障方面来看,还是从网络内容的制作、传播与接受方面来看,完善的法规和健全的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体制改革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但事关传播知识与文化,培养、塑造人才的百年大计,又必须有周密的思考和谨慎的态度。需要长期的计划和资源的支持,也需要认识和理论的探讨,而政府对于教育的管理则须顺应网络社会的新变化,在制度、法律和决策方面提供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