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上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是迄今自主招生的最大问题”
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开始试点于2003年。在过去的9年中,各校不断调整的自主招生政策,给人以充满变数之感。
>> 高校自招“战线”长达数月建议学生理性报考
>> “华约”“北约”2012自主招生笔试撞车
11月间,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圆梦计划”,提出适用对象是家庭“三代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计划一公布,就与北京大学稍早前出台的“校长实名推荐”遴选细则中新增的“不孝敬父母不能推荐”的条款一样,遭到质疑。这使“圆梦计划”的制订者满怀委屈:“大学开始关注农村贫困生,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事关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针对农村家庭“三代无大学生”的招生规定,为何引来争议?有专家指出,因为农村“三代无大学生”的家庭,当然包括了村干部家庭和富裕人家,所以并不一定与“贫穷”划等号。有学者甚至怀疑:为什么不对“三代无大学生”这六个字作细化对象的规定呢?难道只是为了引起关注?
之所以这样怀疑,是因为2010年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提炼”于曾经实行的“学校综合推荐”,学校根据各种指标确定人选后,由校长签名、盖章,与先前的操作程序如出一辙,而北大则冠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名,博得广泛关注。2011年,清华大学推出的“领军计划”,人民大学推出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其内容均与“学校综合推荐”一致,却同样因为新的冠名,引发广泛关注。
“没有公众意见参与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在公布后遭到质疑,并不能推动这方面决策在当年有所调整,这也是自主招生计划一年一个样的重要原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办教育本是长久之事,需要举办者按教育规律推进各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事务。如果试图借自主招生,制造各种炒作点,博取眼球,谋求急功近利的政绩,那就非但不利于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更可能误导公众对自主招生的理解,就像今年特别高调的自主招生联考,竟把好端端的联考制度,折腾为高校结盟对抗那样,引来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反感。
自主招生联考之惑
说到自主招生联考遭受质疑的缘由,一位当初的积极倡议者介绍,其本意之一是把自主招生联考定义为社会化考试,由社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本意之二是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招生联考不仅变成了学校集团“圈地”抢生源的结盟考,而且考试的形式仍是与当今统一高考如出一辙的学科考,乃至联考中出现了一天考7门、一天考11个半小时的残酷局面,无怪乎有不堪重负的考生发出“简直不把我们当人待”的抱怨。
“在政策上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是迄今自主招生的最大问题。”熊丙奇认为,对于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求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达到相应的录取优惠条件,才可能被大学录取。按照这样的程序设计进行操作,自主招生就演变为以录取分数优惠的政策抢生源。
再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一名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没有增加选择权,许多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非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完全一样。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左惟认为,谁都知道,个性化培养需要校方投入的身心成本较高,结果又不可预计,其风险自然就高。因此,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往往被列为自主招生高校的首选。只是这样一来,自主招生也就失去了任何积极的意义。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希望:“高校自主招生应当‘按图索骥’,重点考查考生的兴趣志向、专业态度、培养潜质和献身精神,适当兼顾学科基础。”
左惟说:“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整体全面发展、少量保护个性,应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