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高职教育 > 综合研究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
2001-09-27    杨定亚

字体大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特点与我国国情所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方向。  教育“教育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当前,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相应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安排

  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布局,培养和造就大批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着眼于中国,还要放远世界。要求采取国际教育的方法,使教育成为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智力基础。

  教育“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必须为未来打基础、做准备。要求不断改革教育体制、教学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趋于合理、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深入学习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推动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高职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教育决策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财富源于人力资源――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人口庞大并不就等于人力资源优势。只有培养出“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以后,庞大的人口才会转化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则是完成这一转化的关键。现代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就是要突破时空概念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人力资源不间断地优化增值,从而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并最终提升人的自身生存价值。因此,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为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就必须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管理体制、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各种类型、层次和规格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面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了实现“科教兴国”和“两个转变”,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两类人才,第一类是高水平的研发、设计型人才。第二类是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第一线高级实用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技术运用、技术管理和社会服务。后者将占“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只有这两类人才实现互补、彼此互动时才能使整个人力资源优化。反之,如果高等教育只培养一种人才,那就将是不完整的,甚至会拖人力资源发展的后腿。在我国,后一类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1998年上海春季人才交流会上传出新闻:应届大学生像潮水般涌向各招聘摊位,但不少用人单位宣称:“我们只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大学生不就业何来实验?而没有实践经验又无法就业。于是,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并且两者互为因果往往使问题陷入死循环。面对这一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一方面,我们对某些用人单位急功尽力、眼光短浅的作法表示遗憾。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由于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依然存在,不仅大学生就业后往往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进入角色,派上用处。更有甚者,许多人羽毛稍丰便远走高飞,不能不使许多单位心有余悸。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单一标准为导向,在单一政策的支持下按单一模式培养单一型的学科型人才。近年来,虽然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教学改革,尤其在高专教育中,努力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上,但由于人才培养不对路,所以,一方面出现了第一线使用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短缺”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又由于知识、能力、结构及素质不适应第一线工作,从而又出现了人才“结构性过剩”的现象。上述矛盾现象的道理无疑是社会在向高等教育发出信号,敦促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规格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立,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科型单一培养模式的旧格局,为大量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线的紧缺高级人才探索一种新模式,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因此,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贯彻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改革措施。是我国面向廿一世纪开发人力资源的一项重大教育决策,而决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二、转变观念、任重道远

        1997年,上海普高招生中首次出现高职专业,说句老实话,各学校为筹办这些专业大多熬费苦心,反复进行调研,论证、设计,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准备。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具有很高的知识技术含量,而且都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可是实际报名的情况却使大家完全看不懂。填报高职的学生不仅少的可怜,而且有些考生在“是否愿意调剂”一档内干脆写明,“除高职班外,愿调剂至任何专业”。这一事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对高职教育的误解,是阻碍高职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任何改革都必须以观念转变为先导,发展高职也是如此。面对社会偏见和各种误解,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理直气壮地宣传高职,为社会“解惑”。

  职业,是人联系自然,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载体。三百六十行的“行”就是职业。任何人都必须通过从事某种职业才能谋取生计并服务于社会。职前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第一阶段。职业生涯则是人力资源利用与深度开发阶段。这两个阶段永远是互相衔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都属于职前预备教育。游离于职业目标之外的专业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大学生会说“我进大学不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其实,早在1930年,蔡元培先生就指出,“本来教育是为了职业而设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仍然是对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变的更加丰富了。

  教育和职业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的,其实,这也是人们内心的共识。然而,一旦挑明两者的关系,给某些教育冠以“职业”或“职业技术”之名后,立即就会受到一些人的冷眼甚至歧视,这种偏见和误解的根源究竟在那里呢?归纳起来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学轻术”矮化高职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生产实践视为“雕虫小技,何足道哉”。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观念至今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一些人视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相应也就会视教育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艺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这类教育就遭到一些人的鄙薄。同样,当某类高等教育被冠以“职业技术”之名时,也立即遭到冷遇并被无端矮化。

  第二、学科型教育一统天下,先入为主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学科型”教育一直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1、培养学科能力为主要目标;2、强调扎实的基础及学科知识的纵向系统性;3、沿用“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的三阶段式课程体系,由于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培养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宽口径人才。在培养研发、设计、规划、决策型人才方面,它是颇具成效的。但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它却远非是最完美的。从教育角度来看,所谓“实用性人才”,主要是指职业目标较清晰,实务能力较强的人才。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国情探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虽然各国做法不一,但都对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做了重大改革,在培养目标上提高了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在教学环节上加强了实践性,从而大大加快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速度,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益。在我国由于“学科性”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且崇尚“学科型”之风长盛不衰,所以使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趋于绝对化,逐渐把“学科型”教育视为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模式,对其它的教育模式则抱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三,教育结构欠合理,职教政策欠到位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职教育成绩斐然。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技艺性人才。但职教体系内部却存在着结构性缺陷。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从教育民主化的观点来看,完善的教育体系应是一座通向成才目标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职教作为一个教育子系统,在其内部理应实现初、中、高三个层次的纵向衔接。在其外部则应和其它类型教育实现横向沟通。使任何人只要进了这扇门也能走上那个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即将推出的新一版《教育分类标准》(ISCED)中、尤其突出了整个教育系统网络化、互通化的教育民主化趋势。然而,我国的职教体系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它存在许多结构性的缺陷。首先,在职教体系内部,高职教育的比重太小,和社会需求极不适应。因此,高职的社会影响也极小,简直可说是不同气候,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几乎根本就不知道有“高职”这回事。其次,中职教育属“断层”教育,因为把它定位于“就业教育”,因此一直以来,就人为地切断了它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直接通道,它无法和高等教育直接衔接。实际上,这是对“就业教育”的一种误解。这不仅不利于中职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高职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不利于职业型人才的总体培养。此外,在发展中职的启步阶段,在政策上也有许多欠妥之处。例如在有些地方,往往是拿条件最差的学校来办中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长期以来,又总是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职校……。所有这些政策上不到位之处,无疑都使职业教育的形象受到损害,使人误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失败者的选择。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这些误解和思想障碍,最终都成为今天发展高职的阻力。这也是我们应该记取的教训。

  第四,对高职宣传不力,误解太多

  去年有一家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的报纸,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段消息“市教委增拨900个名额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工”。该报的原意是要宣传高职,但因记者自己没有弄懂高职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误把属于大学教育的高职说成是培养高级工的技工教育,结果好心办了坏事,帮了倒忙,吓跑了一大片人,给当年的高职招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高职启步阶段,必须加大对高职的宣传力度。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新闻媒体系统宣传高职,为高职“正名”,为社会“解惑”。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职。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定发展高职的决心。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一定要全力以赴,办出特色,以优异的成绩赢得社会对高职的任可与信任。

  三、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支柱”。《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又指出,“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它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5年5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再一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由此可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是我国的教育国策。但是,对究竟什么叫高职,它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有何区别,它应具有何种特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人们至今还存在不少争论。由于高职教育还处于启步阶段,因此,人们在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也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世界各国发展高职教育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我国早在1984年就已开始进行高职试点,因此,今天全面启动高职教育,虽然总体上来说还是在探索新事物,但也绝非是从零开始。我们已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完全可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初步勾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框架,并借此来统一认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1.什么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在《关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原则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是属于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高层次,其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以上表述可归为三点:(1)高职属高等教育。(2)目标是培养第一线实用型人才。(3)高职人才的作用是把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计、决策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唯有这两类人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使人才结构趋于优化。如果只培养一类人才,高等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培养后一类人才的教育就是称之为高等职业教育。

  我们认为,国家教委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做的界定是正确的。对开展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办学实践,我们又进一步思考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问题。

  第一、高职和中职的培养目标有何区别

  在上述的表述中,如果隐去要点(1)那么、剩下的(2)(3)两点正好就是中职的培养目标。换言之,高、中职培养目标之差似乎就在于高职多了个“高”字。那么,高职究竟比中职“高”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以数控技术人员为例。据调查,一般数控机床的操作工人几乎都是中职数控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除了解机床的一般原理,能按图纸要求编制一般的程序外,大多能熟练操作机床,保证数量及质量。然而,开发复杂数控设备的功能,编制复杂程序以及维修等工作就不是他们的事了。总之,中职毕业生的功能的确可说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所说的,主要也是“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对高职数控系专业毕业生所做的调查表明,他们所做的工作,恰恰是中职毕业生所不能做的事。他们要开发较复杂设备的功能,要编制较复杂的程序,要排除运行中出现的较复杂的故障,还要能编排加工工艺,还要培训中职生使用新设备。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高职毕业生虽然也是在把“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但他们工作中的理论和技术含量明显要“高”。同时,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或者说是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因此,“理论技术含量”和“跟踪新技术能力”就是区别高、中职教育的重要指标。有些专家认为,高职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从以上分析来看,这种提法显然有欠妥之处。众所周知,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正愈来愈快。因此,如果我们在学校里只教授“已成熟的技术和规范”,那么等学生毕业时,这些技术和规范就可能已变得落伍或陈旧,甚至有可能已被淘汰。因此,高职的学习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必要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应和其它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唯有懂得如何学习,才有可能主动跟踪快速发展的科学技而不致被淘汰。总之,和中职相比,高职的“高”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科技含量较高;2.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3.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较强。三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较强的跟踪新技术的能力。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形成了使人力资源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增值的能力,这也是保持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第二,高职教育和现有普通高专教育究竟有何区别

  首先,“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而“高专”是一种层次而非一种类型。高职专业可视其学程长短而定为专科或本科层次。而专科教育也可依其类型而有高职类与非高职类之分。总之,“高职”与“高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加以混淆。但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开设大专层次教育为主。因此,为简单起见就经常把“高职”与“高专”相提并论了。

  “高职”与高专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高专就难以改革,高职也难以办出特色。高职教育与高专教育既然同属高等教育,那首先它们就会有许多共同点。按当代的教育观,高等教育的任务可简述为“学做人、学求知、学专业、学发展”。这四点目标无论对高职或对非高职教育都是适用的。但在具体要求上,却有程度的差异和测重点的区别。我们不妨可以通俗点从“就业”这个视角来进行观察。对任何人来说,无论高职或非高职,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就业”。但不同的学校帮你达到这一目的策略可以有所不同。高职的策略是直接描准某些职业,教会学生掌握该职业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能力,学生在择业时的优势表现为熟悉职业要求、上手快,其缺点的择业面较窄、以后的职业转换能力稍逊。非高职是另一种策略、它教会学生掌握较多职业的共性要求,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后,择业空间较大,但对任何一种具体职业都不熟悉,都必须经过一段适应期才能慢慢进入角色,派上用处。因此其特点是“面较宽,上手较慢,以后进行职业转换的能力稍佳”。总之,二者各有特色。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规格和层次的不同要求,针对某些相对稳定、又有较好发展前途的职业,用高职模式来培养第一线高级实用型人才显然有可能取得较高的效益。因而有可能是一条大批量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快速通道。

  正因为高职教育和非高职教育的“就业策略”不完全相同,因此,二者的培养模式也就有所区别。非高职高等教育采取传统的“学科型”培养模式。如前所述,它主要培养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宽口径学科能力(和本科相比,专科的口径要窄得多)。因此,它比较强调该学科 知识的纵向系统性。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属“能力本位型”培养模式,它主要培养某种职业的综合技术能力。因此,比较强调某一主干学科的在该职业领域的应用,并要求掌握与该职业有关的其它复合能力。“学科能力”主要界定于某一学科范围,但可以有复盖于该学科相关的多种职业目标。而“职业技术能力”可能复合若干种“学科能力”,但其职业目标却相对有限。因此,二者虽然都是在培养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但在培养模式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其实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半世纪前的高专就是高职,当时的高专,在专业设置上都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并主要采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目前台湾地区的高专教育一律属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范畴)、五十年代初,高专走上了本科压缩型教育的轨道,由“能力本位”模式转变成了“学科教育”模式。文化大革命以后,高专一直在进行改革,尤其是在91年的广会议上,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了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近十年来,高专教改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办出了特色。高专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愈来愈面向市场、面向职业。据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1997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1996年全国高专共有专业484个,而其中属高职类或可开办高职教育的专业竟达359个,占总专业数的74.17%。在249个工科专业中,高职类或可开办高职教育的专业竟占241个之多。经济类、文学类专业中,这类专业的比重也在50%以上。有些专业,譬如会计、保险、税务、房地产经营管理、旅游经济、市场营销、出入境管理、安全防范、秘书、广告学、机床数控技术等实际上都具有很鲜明的职业针对性,说它就是高职专业也一点不过份。因此可以说,今日之高专教育,就其内涵而言,也已是不叫高职的高职了。

  成人高专是高专教育中的一个特定领域,因为学生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因此它首先具有很明显的继续教育内涵、也即,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新、补充、提高、并发展其创造力。其次,教学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学生会很自觉地把学习目的和其职业目标相联系。如果把学校教育视为是人力资源的开发阶段,那么,工作就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及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阶段,那么,工作就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及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阶段。对普通高专来说,由于其生源主要是清一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因此,它的任务只是进行职前人力资源开发,学生在读期间不能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成人高等教育却与此不同,由于其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他们边学边工作,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两个过程不仅是同时进行的,而且二者是彼此互动的。由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是在职业领域内进行的,因此,职业需求就必然会直接影响教育与学习目标,推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不断进行改革,说到底,无非是使其教育目标更加实用化和职业化,并且确实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总之,高职教育和目前的高专教育已无本质上的区别,二者主要差异就在于,国际上高职教育所采用的典型教育模式是“能力本位”模式,而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在发展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荐的模式,这也是我国新办高职专业普遍已经采用的模式。这一方面,目前高专教育的内涵虽然已经相当职业化了,但绝大多数高专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型”模式。因此,高职与高专的区别,目前主要就是反映在培养模式的差异上。高专教育职业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如何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主动推进高专的改革和发展呢?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鼓励现有的高专继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从培养第一线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出发,加大力度,改革传统学科型教育模式中的一切不适应之处,真正为第一线培养出合格、对路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第二条路就是,探索直接按“能力本位”模式培养高职人才。总之,在高专领域内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倡多实践少争论,鼓励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高专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朝同一目标前进。“条条道路通罗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之后,大家最终会走到同一目标,并建立起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大专层次高职教育体系。围绕发展高职的问题,还经常听到各种不同的见解,这里特提及一二,供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第一,“办高职主要是推迟高考落榜生就业的一种手段。因此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如前所述,开办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优化高教结构,探索培养第一线实用型高级人才的新途径。这是一项法定的教育国策,而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不可否认,由于发展了高职教育,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高考落榜生的推迟就业问题。但这绝对不是开发高职的主要目标,而仅仅只是一种客观效果而已。另一方面,在生源问题上,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优秀生进入高职院校,而不应把基点放在解放落榜生的出路上。

  第二,“你能否举出一些职业或职业岗位,其从业人员只能通过高职来培养,而其它类型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回答应是“否”。如前所述,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很大一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研究、开发、设计、决策型人才。这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当然,上述人才一般具有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的特点,一旦走上第一线的实务性岗位,经过必要的适应期,最终也是能够胜任的。但是,从整个培养方向去看,这是一种错位。正如产品有个性能/格比的问题,教育也有个效率问题。教育过程是个资源投入的过程。资源投入应和培养目标相区配,否则将造成教育资源的隐形浪费。让研、发、设计、决策型人才去从事第一线实务性工作。这种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错位,势必将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反之亦然。至于普通高专的教育,由于它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因此,高职毕业生能做的事,大专生也应能做,但目标也有个培养效率的问题。开发高职的目的,也正是要探索一条比目前的高专更有效的培养第一线实用人才的途径。

  第三,“高职教育只能办专科、不能也不应办本科”。本科与专科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程的长短。如果学程低于三年,一般就称为专科,反之,若学程超过三年往往就称为本科。任何一类高等教育都既可以办本科又可以办专科。而究竟是办本科还是办专科应取决于所开设专业实际所需的年限(或学时、学分数)而定,而实际所需年限又取决于该专业涵盖的知识技术含量。人为认定某类教育是能办本科或只能办专科都是不合理的。

  高职所培养的是第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各种职业所具有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是不同的。而同一职业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知识技术含量也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第一线实务性工作的科学技术含量急剧增高。如果这样的人才必须本科教育才能培养的话,那高职教育就得实事求是开设本科教育。举例来说,培养战斗机驾驶员的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典型的高职教育。在二战期间,开设大专层次教育就完全够了。而时至今日,若要培养一个F-117隐型战机的驾驶员恐怕连本科也不行,甚至要研究生教育才行。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不但有大专、本科还有硕士和博士教育。因此,高职应该可以开设本科专业教育。当然,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含量还不太高,因此,开办大专层次教育也就够了。但即使在现在,有些专业就应办成本科层次才合适。例如就以“机床数控技术”来说,它主要培养使用、开发、维护各类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专业人员。该专业涉及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精密测量技术、液压传动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外语等众多的技术与知识。在短短的三年里,既要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又要学会各种应用技术、还要培养必要的动手能力真是困难重重。像这样的专业,说实话就应办成本科才行。可以预料,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中的本科专业也将逐行增加,这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为加以限制是不对的。

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3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