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这就必然促进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动,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急挞需求。因而,上海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校三十七年来始终面向生产一线和满足工作现场的需求,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在教学上,一贯坚持“培养目标、能力要求是安排课程和教学环节的依据”、“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指导思想。因而培养许多受到工厂企业欢迎的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国劳模包起帆、宝钢常务副厂长王佩州,上海六大优秀发明家之一郁宏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校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1987年在校长主持下,我校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七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高中后教育模式研究》。课题中专门确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子课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成果。90年代初,我校又承担了“八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95年通过评审,对国内高职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校编辑出版的《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杂志94年以来发表有关高职教育的文章40余篇,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
我校在高职的试点工作方面也进行了探索。1983年我校机械系进行了“培养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教改试点;1987年我校在市高教局支持下,开展了高职师范教育,对师范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1994年我校开设了“经贸实务”、“商场管理”、“计算机维修和应用”三个高职专业,招收学生近百名。96年7月九四级“经贸实务”、“商场管理”专业二个班级学生毕业,并全部落实工作单位,特别是“经贸实务”专业的学生更受到不少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的青睐。
基于上述情况,上海市教委对二工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1994年7月教委领导亲临我校,明确了二工大发展高职的目标,并就高职的模式、途径等问题,作了具体指导。1996年9月又进一步确定二工大在上海发展高职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二工大成为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基地、教材建设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并在上海高职教育中起到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示范作用。1996年11月教委领导再次来到我校,视察了六个分校,就发展高职的校舍、教室、实验设备等教学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研究了进一步完善的举措。1996年底教委决定在二工大第一期投资590万元建设机电实训基地,这一工作已经启动,正大力发展。
总之,市教委对我校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是较高的。我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都感到要珍惜这一大好时机,完成好市教委交给的任务,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
(一)上海对高职人才的具体需求
我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是根据上海对高职人才的具体需求来确定的。因而应该首先分析社会需求。总体上说,这一需求产生于以下三个因素:
1)高新技术在上海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编程、操作和维护岗位;半导体晶片加工设备的操作岗位;计算机设备维修岗位;CT透视设备操作维修岗位;智能化大楼管理维护岗位;CAD/CAM的技术岗位等。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都较高。
2)上海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它在经济中的比重1990年为30.8%,到1995年已达到40%,预计2000年上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要达到45%,因而必定产生众多与第三产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例如,保险实务、外汇交易、银行信贷、证券交易、信托服务、投资咨询、会计监理、广告编辑、广告设计、商场管理、企业估价等。这些岗位的智力成份也较高。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在上海原有职业岗位中产生了复合现象,出现了不少智能结构呈复合特征的职业岗位。例如:机电外贸、经贸日语、商务英语、涉外秘书、电算会计、机械电子等。这些岗位的内涵也必定更为丰富。
以上三种动因所产生的职业岗位,由于其知能结构较为丰富,因而岗位人员已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能培养。从《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可知,这些职业岗位人员的所需普通教育程度GED为4级以上,即至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而其专门职业培训水平SVP大都为6级、7级,即从二年左右到四年,所以它们大都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对象。由此可见,八十年代以来上海对发展高职教育的急迫性不断增大,决非偶然。
(二)我校高职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的确定
1)根据上海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条件,我校高职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类高职人才:
(1)专业技术人才――如计算机应用人才;机制工艺人才。
(2)经营业务人才――如金融人才;经贸人才。
(3)智能运作人才――如计算机维修人才;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人才。
这三类人才的共同特征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技术或业务人员,承担的工作是将设计、规范及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2)我校职前高职教育设置了九个专业,现分别阐述如下:
(1)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
由于计算机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上海许多行业中得到实际应用。因而,培养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已是上海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企事业单位应用多媒体技术承担形象传播、宣传教育、产品广告等项任务。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高中毕业生。
(2)计算机设备与维修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每年有数十万台计算机进入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上海与计算机有关的企业、商业多达5000多家,而应用计算机的单位及个人更是不计其数。由于计算机故障率较高,加上病毒等人为损坏,故每年有大量计算机损坏或不能正常运行。然而计算机维修人才又十分紧缺,因此,培养计算机维修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而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的计算机配置、维修高级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承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或计算中心的计算机配置、升级和维修工作。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三校生。
(3)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
近年来,国内机械行业中,数控机床的使用日益普遍,但原先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其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均不能满足工厂应用数控机床后所产生的技术需求;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又大都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难以胜任一线实际工作。上海机床厂、上海第二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等工厂普遍反映目前机械行业中紧缺人才之一就是数控机床(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人才。而且根据调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出现人才饱和现象。因而,设置本专业是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使用和维护数控机床的机电结合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床、冶金、轻工、建筑等机电制造行业中,担任数控机床的使用和维护工作。本专业教学计划中,保证了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大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个实践环节获得系统又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三校生。
(4)现代机械制造工艺
上海机电行业中,近年来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设备以及机械制造的先进技术。因此,工厂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在生产一线或工艺部门从事高级工艺工作的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加工工艺。目前上海这种人才十分紧缺,设置本专业能满足社会迫切需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实践,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就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的特点,可在汽车、轻纺、冶金、电机等各类机构制造厂中担任现代化车间或技术部门中的工艺工作。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三校生。
(5)电子电气工程技术
上海近年来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使得电子和电气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不断增多。这二点都需要能吸收、消化先进产品及设备和技术,并能参与管理的电子和电气技术高级人才。从人才市场调查可知,掌握现代电子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十分紧缺。因而本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能在生产一线上胜任电子和电气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承担相关行业中的以下工作:使用、维护、管理国外引进的先进电子电气设备;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电子电气设备和技术;实用电子电气产品的开发。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高中毕业生。
(6)商业设备工程
随着上海逐步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和社区商业中心正在大批改造,浦东新区商场在大量兴建。这就导致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商业、物业及办公大楼不断涌现。这些高技术设施的大楼急需一批能管理和维护供电系统、电梯 、中央空调、通讯电视、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商用计算机系统等的工程部门高级技术人才。而目前培养此类人才的院校甚少,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开设本专业,培养商业自动化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将为社会所欢迎。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能应用和管理商业、物业、金融等领域自动化设备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适应的工作范围:商业兼物业、金融等单位的自动化设备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部门高级电气技术人员;商业单位维护和管理计算机POS系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三校生。
(7)金融与保险实务
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就需要一支较高素质的具有现代金融意识和投资技术的从业人员队伍。在银行方面,上海基本上已形成一套系统的培养体制。但在非银行的金融、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培养教育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上海已有颇具规模的证券交易所和金属期货交易所,有众多的证券经纪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有中外七大保险公司,以及拥有众多对金融投资融资、信贷有强烈需求的企业或集团。这些单位都需要在金融、保险业务上能熟练操作的实务人员。据调查这种需求在金融人才交流市场上,有明确的体现,所以设置本专业是符合社会需求的。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金融、保险行业的高级业务人员(包括经纪人,代理人)。本专业毕业生可担任证券、期货、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保险机构从事实务或经纪、代理等中介人业务。本专业学制二年,生源为三校生。
(8)商务英语上海正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外资企业、涉外单位与日俱增,因而迫切需要既能熟练掌握外语,又具有涉外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当前培养这种人才的院校较少,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本专业就是根据这种社会需求设置的。培养目标为:以英语为工具,通晓国际商务知识、熟悉商务文秘工作、能够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通讯设施的复合型专业英语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承担以下工作:外资、涉外企业中各类业务助理,文秘人员,公关人员;海关、宾馆、商场、会务中心高级工作人员。本专业学制三年,生源为高中毕业生。
(9)外贸营销(日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日资企事业数目不断增长。在这些企事业中,最受欢迎的是既懂经贸又能熟练掌握日语的复合型实务人才。本专业根据需求,培养目标为:能熟练运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及秘书工作,并且有较强的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复合型经贸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承担以下工作,外贸公司、日商(驻沪)办事处、事务所、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的商务秘书、日语商务翻译、销售代表及管理人员,本专业教学计划十分注重语言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各种有关课程的学时数超过总教学学时数的二分之一,同时又安排六门有关国际贸易的课程,保证了必要的外贸知识。本专业学制二年,生源为高中毕业生。
我校上述专业设置分别反映了上海对高职人才的三方面需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设备与维修、现代机制工艺、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电子电气工程技术五个专业体现了高新技术发展需求;商业设备工程、金融与保险专业反映了三产发展的需求;商务英语与外贸营销(日语)两个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经贸人才要求而设置的。
(三)我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原则
我校在设置专业及确定具体培养目标时,考虑到以下原则:
1)根据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宽度。
专业宽度也就是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针对程度。社会职业岗位十分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又都处于不断变动中,面对这样一个动态大系统,高职教育不可能以职业岗位或职业作为设置专业的唯一依据。它应该根据社会不同的需求决定专业宽度。这里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性。
对于那些社会覆盖面较广的职业,如会计、护理、导游等,由于职业的需求量大,能保证教学稳定性和教育效益。因而,可以单独设置专业。
对于那些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则以几个相近的职业组成职业群集,作为设置专业的基础,如社会专业就包括社会文化活动、特殊教育、社会助理三方面的职业。
当一些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构成能为某一类技术所涵盖时,也可以此技术作为设置专业的基础。如机制工艺专业毕业生可以承担车间工艺、工艺流程设计、工夹具设计、产品质量检测等岗位工作。
我校的专业设置也是建立在这三个不同基础上的。数控机床使用和维护、计算机设备与维修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基础上的;商务英语、经贸日语、金融与保险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的;电子电气工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是技术。三类专业具有三种不同的针对宽度。
2)根据岗位内涵确定教育层次。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是同一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因而二者专业设置涉及的技术领域很可能是相同的,如汽车修理、建筑施工、发电运行等。所以,如何确定专业的教育层次是一个非常实际而重要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也确实存在将中职专业内涵当成高职教育的情况。世界有些国家,如加拿大已将职业岗位的普通教育程度(GED)和专业水平(SVD)都分别列出。
这样,根据各岗位的这两种要求就可以确定岗位的教育层次。如GED为初中毕业,SVP要进行以初中文化为起点的需专业训练2~3年的岗位,为中职教育层次;GED为高中毕业,SVP要进行以高中文化为起点的需专业训练2~4年的,就是高职教育层次。我国尚未进行此项基础工作。因而,必须对与专业相关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内涵进行调查研究,并经专家论证后,再确定其教育层次是否已达到高职层次。
我校各高职专业都认真进行了该项工作。如机械系的数控专业经过调查研究后,明确了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的数控机床的操作人才,只具有一般的机床编辑能力;而高职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仅具有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而且还具有零件工艺流程的设计能力、数控机床的编辑能力以及数控机床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职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比中职要丰富得多。
3)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学生来源
高职各种专业虽然培养目标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构是存在着差异的。各专业所需要的学习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要求文化基础更好一些;有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希望有实际工作经历等。我校的高职专业根据各自情况,分别确定相应生源。商务英语、经贸日语、电子电气工程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四个专业,对文化基础有较高要求,而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入学基础要求不高。因而,这些专业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生源;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计算机设备与维修、现代机械制造工艺、金融与保险实务及商业自动化等五个专业,生源以接受过同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更为恰当。因为这类专业的生源,除了必要的文化基础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使学生在高职教学阶段由于专业学习具有继承性,因而能保证其达到高职人才应有的专业水平。
二、我校高职教学计划的制定规范
(一)对市场进行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是制定好教学计划的基础
学校在创办高职专业的初期就明确提出教学计划是办好高职的纲,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法定文件,是服务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因此所有的专业教学计划必须面向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做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这项工作解决的基本问题是:1.岗位群的职业资格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所反映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什么;3.根据这些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需要形成课程(包括实习实训课程)的基本框架;4.根据高等教育法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
(二)上下结合,内外结合是制定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计划的可靠保证。
一份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计划必须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本专业高职教育的属性,同时应具有可操作性。这对于比较习惯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干部来讲都有一个思想再发动、业务再学习的过程,而编制教学计划正是这个再发动、再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一开始就要求各院(系)层层发动各教研室直至每一位教师,人人关心和参与高职教学计划的制定。
为防止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或强调技术训练而忽视高等教育基本水准,或纸上谈兵而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学校也要求各专业教学计划必须请校外有关专家(行业和其它高校的)共同论证。在这个基础上,由高职专业负责人提出教学计划,院(系)讨论初审,最后报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批。学校审批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否完成了职业岗位职业技术的基本训练;是否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即完成一定量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是否落实,可操作。我校各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程序。
(三)统一规范是保证和完善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手段
由于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其教学计划制定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要特别重视的因素都是亟待规范的问题。为此,学校制定了《关于制定高职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意见”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职业技术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意见”提出: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应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安排每门课程。如何形成职业技能特色,应是整个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设计的主要目标。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使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之间有机结合。
“意见”把课程模块分为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训练课三大块并明确规定职业技术基础课应满足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基本需要和大专层次最基本文化素质训练的需要;职业技术课应突出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技能训练课应注重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意见”要求各专业教学计划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保证实验、实习、实训等各环节的教学学时,并提出理工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之比为5∶5;非理工类为6∶4。
“意见”还要求各院(系)应充分注意到高中生及“三校生”在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区别,并在教学计划中予以体现。“意见”规定教学计划必须包括:1.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资格证书、学生可适应的工作范围);2.学制及学习形式;3.职业实践教学或职业技能训练(主干职业技术训练项目),职业技能训练的学时数和主要内容;4.课程设置安排(主干课程,职业技术课的学时数和主要内容,职业基础课的学时数);5.教学与实践的学时分配表;6.岗位能力分解表(模块名称,相应能力要素,对应课程)。
“意见”还对教学进度表、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落实任课教师和教材、落实实习、实训场地、落实行业背靠、落实资格证书及教学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审批程度都相应作了规定。
由于学校及时制定了“意见”,使我校各院(系)高职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我校高职教学工作中几点做法
(一)课程改革
在高职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打破单一由学校教师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法。如我校商场管理专业的营销实务课程就请上海金迪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工商硕士)结合实际及案例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聘请华联集团的经理们分十讲讲解商场柜组营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计算机维修和应用专业也聘请计算机制造业和维修业的专家进行现场解剖和理论讲解,并指导学生维修技能训练。经贸实务(日语)专业的老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也打破重语法、背单词的传统,突出听、说、写的能力训练,每堂课安排 生说、写、直至演讲,并聘请外籍教师讲解示范日语表达技巧,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实践性环节各专业也按技能要求分层次、分阶段组织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训练。如商场管理专业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到太平洋商厦做化妆品包销项目训练和调查,第二学年到“一百集团”和“针织品总汇”进行十周的实岗轮岗训练,使学生了解商场管理各环节的综合运作技能,毕业实习时由华联商厦进行四、五级营业员或营业师的测试。
课程改革要服务于高职职业岗位对人才复合型的需求,因此我校各高职专业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如经贸实务专业的学生不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经贸实务理论和技能,取得日语二级水平考核的合格证书,同时还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合格证,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课程改革还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对此我们也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二)行业依托
我校是一所市教委直属领导的高校,本身并无经济产业和行业的依托。但要办好高职,无论是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还是学生日后的就业都极需行业、企业的介入。因此学校极其重视和企业、行业等经济部门的合作。学校先后与“一百集团”、“华联集团”、“东方商厦”、“上海第二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计算机厂”、“中日合资腾田公司”、“中日合资伊多升公司”签有合作协议、合作意向书或开展项目合作。几年来,依托行业使一批课程逐渐突出了高职的特点;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解决了不少实习、实训场地问题;使学生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习现场更多地领悟到了职业技术岗位的氛围;保证了高职教学计划目标实现。同时,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企业了解学生打开了通道,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毕业后的求业机会。我校已毕业的高职学生当年就业率在9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均为合作实习的企业接纳。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校原有金工实习、电工实习中心和四十个实验室,但大都按普高模式的验证性实验而建立的,缺乏职业环境和气氛。因此学校除对原有的实习基地进行内涵挖掘和改造外,还积极筹建特别适用于高职的实习中心。1996年初,学校与校友合作建立了金融、期货教学实训中心。该中心设有交易大厅,大户室,市场部和培训部。32台电脑通过卫星天线与全国证券、期货交易中心联网,4根下单跑道直通上海市的交易所。交易日每天上午9:00到下午3:00可以在该中心进行证券和期货交易;下午3:00以后学生可调用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投资分析等一系列实训项目的操作。这个实训中心实际上是校友在我校开设的一个期货公司,学生在这里实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职业环境和职业规范。一年多来,一批一批的学生在这里实习,还先后开办了十几期经纪人培训班。
今年初,我校在市教委关心和支持下,由市财政首期拨款590万建设机电类高职实训中心。该中心立足于与上海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相结合,侧重于数控机床和家用电器。中心在机电一体化方面安排六个实训项目:①数控机床编程实训;②数控机床操作实训;③数控机床测试与调整实训;④数控机床伺服系统调试实训;⑤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修;⑥数控机床位置检测装置调试与维修。在电子电气专业方面中心安排七个实训项目:①电子电器产品剖析实训;②典型电子产品性能测试及分析实训;③典型电子产品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实训;④印刷板设计与制作;⑤典型家电产品电控设计和制作;⑥电路板生产流水线实训;⑦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实训。该中心每个单项可容纳25~30名学生,可同时开出4~5项实训内容,既可作单项实训,也可作综合实训。
实训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注重探索有中国特色上海风格的职业技术实训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实训中心还将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社会要求,在市教委的支持下,会同劳动人事部门制定有关职业技术等级的考核办法,争取成为机电类职业技术证书的考核点。该中心预计今年底可正式启用。实训中心的二期工程也在策划之中。
(四)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同步进行
我校在积极推进高职教学的同时,也抓紧了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的配套工程。我校高教研所在前几年就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高职课题研究,侧重于什么是高职,为什么要办高职的宏观研究,发挥了思想先导的作用。近年来则注重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制定、学校高职发展规划等微观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高职教学的开展。学校多次举办中德、中日和国内同行的高职研讨会,出版《学报》……高职研究专辑……,并在学校主编的刊物《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上组织高职教学的讨论,这对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传播新观念,组织队伍开拓高职这块处女地起了推动作用。
教材建设也是高职教育的标志性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高职教材编写工作小组,拨出专项经费支持这一工作。在国家教委职教司教材处的关心下,我校和北京联合大学、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合作的电子信息类高职教材首批十三本已正式启动,我校承担四本,预计明年均要出版。其它公共基础类、机电类、经济管理类和实训类 教材也将陆续启动。学校还将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委组织的高职教材编写工作。为使高职教材体现高职的特点和水准。学校制定了教材编写原则,对主编人员进行了培训,拟定了编写出版的程序、规范和政策。现在申报编写的已近廿余本。
师资培训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学校在鼓励广大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实习调研以外,还先后派出青年教师到天津技术师范学院、韩国仁川技术大学、德国去接受高职专业的培训。今年还将组团去日本、新加坡进行高职教育的考察。这些活动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在更广阔的范围中相互比较,吸纳百川,努力创办出一流的高职。
(五)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在开展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是不可松懈的环节。学校除开设政治理论课和职业道德课外,每次下厂实习和实训,带队老师都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道德和厂纪厂规教育,使学生举止规范、谈吐有礼,并用案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各类人际关系,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进入社会。同时在入学阶段鼓励他们自强、自信、学好本领,做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也要教育他们面向实际、面向第一线,特别在毕业前更要做好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整工作,学校组织择业知识讲座,应试技巧讲座,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荐毕业学生上岗。由于有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我校前3个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基本都精神愉快地走上了工作一线的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我校高职发展的展望
我校是上海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划中唯一一所直属市教委领导的试点院校。根据市教委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高职教育方面将逐步扩大规模,探索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向全社会的服务辐射功能,为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形成高职办学规模
目前我校在校生为3200人左右,其中高职学生仅为400人,专业也只有9个。根据学校高职发展规划,到2000年,全校在校生数将达4000人以上,其中高职学生2400~2800人。专业数也将从目前的9个发展到15~20个,其中理工类占60%,经贸文科类占40%;同时也将试办若干高职本科专业。招生对象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我们侧重于对应届三校生的招生。为适应上海郊县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也将招收一批郊县应届职业中学毕业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继续深造,学得好,留得住,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还将继续做好职后高职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工作。
为保证日后高职的顺利进行,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将相应调整。目前我校教师400余名。中青年教师占56%,高职职称占31%。高职师资队伍除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将采取以下五条措施:1.积极引进一部分符合“双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2.对青年教师分期分批送国家级、省市级的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进修;3.选送部分优秀教师送国外职教培训中心进修;4.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5.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准的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努力使师资队伍和高职的发展规模相匹配。
学校将进一步在市教委的支持和关心下,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二期、三期工程,并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大型产业集团,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组建产学合作的共同体,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和加强高职的行业依托。
(二)探索高职教学和课程改革 高职作为一种新型规格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至今还是不完备不充分的。正因为如此,也给了我们更多实践和理论创造的空间,短短几年的高职教育已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进行探索和研究。如: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律如何结合起来.是二张皮粘起来还是化成一张皮.怎么才是基础理论的必需够用.职业岗位对人才复合性的需求是反映为增设课程还是融进原有的课程.怎样的高职教学计划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改革.理工类的实训如何操作.经贸文科类的实训如何实排.如何才能使三校生的长处转化为高职教学中的优势.如何正确评估高职教育的质量等等。学校将以高教研究所为主,依靠各院系,允许不同风格,选择试点,全程跟踪,边实践、边探索。我们将在成高职高的沟通方面,在职前职后的沟通方面,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大胆试验和实践,努力在高职实践中走出一条成功之道,并在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上有新的创造和进展。
(三)提高向社会的服务幅射功能
根据市教委要求我校成为高职理论研究基地、师资培训基地、教材编写基地和实训基地的要求,学校将进一步组织力量,保证落实市教委的要求。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要继续参加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高职宏观理论研究,并逐步把理论研究的重点移向教学过程的微观方面;并继续办好《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组织各类海内外的高职研讨会,出版专著,及时总结和交流各地举办高职成功的新鲜经验;探讨一些有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能程度不同地对高职发展起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
在师资培训方面,我校不仅担负看中职师资的培训,协助市教委实施2000年前中职师资学历达标和98年中职师资持证上岗任务,而且还要逐步承担高职师资的培训任务。
我们将积极参加市教委组织的高职教材编写工程,发挥学校学科较为齐全,师资力量相对较强,实践经验对较为丰富的优势,尽可能地组织协调更多的教师编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我们的实训基地将向社会开放,为全市中职教师和高职的师生服务。
我校的高职教育工作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教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解放思想,努力实践、不怕困难,依靠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师生的努力,把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向一个新水平。
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