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年轻人开辟卓有成效的职业道路并确保为国民经济输送专业人员。众所周知,专业人员的知识是通过学校严密而系统的教学得到的。但是,作为与知识同等重要的技能的培养却是职业被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和探索,以培养专业人员的技能为主的场所??教学工厂已被越
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并以卓有成效的训练显示出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
一、新加坡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综观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0年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为60?70年代,当时新加坡得到了联合国技术协助组织的援助,制定了长期工业化的发展蓝图。所有形式的投资都受欢迎,以解决迫切需要的就业问题。第二阶段始于80年代初期。目标是为了解决劳工短缺的问题以及提高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始于1985年,为经济基本政策的检讨时期。目标是保持新加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政府鼓励有关人员的训练和提高以及进行研究和开发等活动。
1.工业化起步期(1959一1977)
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后,就业问题更加严重。60年代初期,创造就业机会以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规划的首要问题。政府得到了联合国技术协助组织的帮助,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为达到全民就业.需要发展制造业。为了协助实施工业化计划,1961年8月,经济发展局正式成立。它最初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业界发展的环境,并为吸引各界在制造业投资起中间媒介作用,以加快新加坡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裕廊,新加坡西部的一块沼泽地成了新加坡第一个工业园区的选址。来自国外和新加坡的所有投资都受欢迎,由蚬壳公司投资的石油提炼厂等资本与技术相对密集的工业也开始出现。工业化计划必须加速朝外向型工业方向发展。于是,1965年至1966年间,首批海外办事处设置在纽约,香港和旧金山等地。70年代初期的任务是将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向外向型,向资金密集的工业发展。所确定的项目包括航空工业、医药工业以及精密和机械工程等。为了支持和维护更多更好的投资,有必要建立一支技能型的劳工队伍。基于此,经济发展局于1971年成立了员工培训部,着重于工业培训。在联合国的资助下,一批日本和美国的专家来新加坡协助员工的培训。培训是非正式的,在工厂内进行。工人边搞生产边学习,由有经验的外国专家协助传授技艺,但员工的技术水平并未成熟。1971年经济发展局取消该员工培训计划,代之以跨国合作培训计划。如当年将很多年轻人送往德国学习学徒训练课程,其费用由新加坡政府承担。训练的模式主要按照德国的“双轨制”工艺培训系统进行。除在培训中心学习理论与实习课程外,学生还必须在企业工作两年,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1975年,政府与荷兰菲利浦公司合办成立了金属加工训练中心。企业的主管或指导员每半年必须向中心汇报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培训期间,学员受到严格的督导。毕业的学员很快被企业聘用,解决了急需的技术员工,对工业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精密工程技术,为以后的硬盘驱动器制造业成为电子工业项目中的一个主要支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70年代,主要的培训设备得到更新和补充,以满足技术员培训的特殊要求。大学和工艺学院亦扩充培训设施,扩大招生人数。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78一1984)
随着工业化计划的起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得到鼓励,如集成电路制造、计算机、工业电子设备和特殊化学产品。工业提升计划的设置目的在于鼓励本地产品的开发以建立本地技术工业。经济发展局也设立了技能培训基金,以鼓励公司培训和提高他们的员工。从1979年至1982年间,成立了三所新的培训中心及学院,进一步发展和扩充了技术工人队伍。80年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科技的掌握与应用需要一批学有专长的科技队伍来推动。由于60年代所推行的人口政策,导致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这给制造业带来了劳工短缺的问题。为此,政府在政策上作了许多调整:一方面鼓励生育,另一方面鼓励员工及厂家提高生产力。80年代中期,政府大幅度加薪,驱使厂商实现工业自动化以及利用高科技设备例如机器人以减少对员工的依赖。三所中心及学院的成立推动了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工艺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工艺教育可以追溯到独立以前的职业学院(1964年建)。1968年教育部设立工艺教育部门,1973年工艺训练局成立并取代了工艺教育部门。70年代末期,工艺训练局与成人教育局合并,改名为职业与工艺训练局。
3.迈向发达国家的90年代
进人90年代后,新加坡寻求更高的经济成就,也不时对政策作检讨及实施新的发展战略。1991年,工业与贸易局属下的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计划。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流的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平。实施上述战略目标的关键是保持经济活力、人力资源开发。吸收海内外各领域的人才、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认同感以及创立国际化的大都市。新计划强调,为使新加坡的经济能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们必须更有效地组织人力与物力资源。
二、组织培养人力资源??工艺教育
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承担这一任务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教育,经济腾飞,教育先行。因此,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各地区学院以及2所精密工程学院(原属于经济发展局所管辖的学院)通过卓越的工艺教育与训练,使新加坡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提高劳动队伍素质以增强新加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为配合90年代新经济政策,工艺教育学院在1992年4月成立。工艺教育学院及其前身已培训13.3万余学员。今天的工艺教育学院拥有11所分院。三所中心及学院是:日新训练中心、德新学院及法新学院。这些学院提供特殊领域的技术培训,包括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厂自动化、制造业技术、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计算机数控技术,等等。政府鼓励企业界采用自动化计划以及先进设备来提高生产力,三所中心和学院的设立,正是迎合企业在这方面对技术员人才的需求。
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消化吸收并结合本国实情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艺教育方针。学习德国“双轨制”职教方法便是主要的一条途径。
德国是通过企业为主完成培训任务的。而新加坡的企业情况与德国有很大的差别: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专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培训中心。而技能培训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部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决定将员工的技能培训任务放在具有良好教学体系的职业学校内进行,即在学校“教学工厂”内进行。南洋理工学院属下的德新学院是根据新加坡本身条件与学习借鉴德国“双轨制”系统而发展一套工艺教育的方法。“教学工厂”即为这种教育方法实施的最佳之处。
三、南洋理工学院及其“教学工厂”
南洋理工学院在1992年4月1日成立。学院的成立正好配合了90年代新加坡策略性经济计划的发展。学院的目标是培训出一批能够适应未来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的青年人。理工学院将设立四个院系,每年将招收约0.4万名新生。新校舍将在1998年落成,届时学院能容纳1.2万名学生。
理工学院设置四个系:
工程系??培养能参与高增值工程活动的科技人员;主要科技领域包括制造工程、电子工程、机电工程、资讯工程、精密工程等。
商业管理系??培养有区域化及国际化概念的中级管理人员;其课程为银行业、财务管理、保险与风险管理、旅游业消闲活动管理等。
保健科学系??协助提高保健护理尤其是护理学的专业水平。课程为职业性治疗学、物理治疗学以及放射学等方面。
信息科学系??新加坡将很快发展成智慧岛,信息科技人员将能协助这个目标早日达到。
1992年7月,第一批保健科学系及商业管理系的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10月,政府批准把原属于经济发展局所管辖的三所政府学院即德新学院、法新学院及新学院并入理工学院,变成为工程系的三个支柱。政府认为此举能更有效地使之肩负起工艺教育的责任。从1993年开始,工程系开设了三门专业课程,即制造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与机电工程。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系也开始接受新生。5月,南洋理工学院获准在宏茂桥一块30.5公顷的土地上建造永久校舍,其全部工程将在1998年完成。
南洋理工学院采用“教学工厂”的概念来编制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犹如处在一个大企业的各个部门;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又接受来自于“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在第三年,学生的毕业项目基本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生制作项目;第二类是工业项目。在这里,学生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动手参与厂家提供的试验计划或产品开发;有关产品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完美组装、严格检查后才算完成。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仪器都是先进的。因为如果采用过时的设备和玩具般的仪器来训练,就难以培养出有经验的未来员工。在工程系内,执行工厂教学方案的是工业项目部。该部门与工业界保持联系,其操作方式类似一个商业单位:从工业界引进的项目将是学生及老师学习的开始,从设计、测试至交货,师生们都要能保持最完善的专业水平;他们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磨炼的机会,学院的老师也能从中获得工业界科技的需求动向。这些信息将对有关课程改革和调整提供帮助。到目前为止,工业项目组已经为许多本地及跨国公司完成了他们的工程项目。
另外,“工厂教学”概念并非仅仅用于工程系,商业管理系所设立的“教学企业”也是教学工厂的另一种表现方式。1994年,商业管理系与英开浦及经纬旅游局两家公司合作,在校园内设立一个市场服务中心以及一所经纬假期店。参与经营的都是学院的师生。学生们在一种现场背景下学习市场行销及旅游服务行业的各种知识与手续。目前,其他两个系(信息科技系及保健科学系)也正朝着“教学工厂”的学习方法前进。南洋理工学院所推行的教学工厂训练模式与经济发展局所肩负的功能不无关系。
经济发展局自1961年成立以来,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点:
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发展??发展各种有利于投资的环境。
吸引与协助投资者??提供各种协助及资料,方便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人力发展??培养当今工商业界所需的专业人才。
这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功能。当时经济发展局成立训练中心就是人力发展功能中的一项工作。教学工厂概念在当时已经开始萌芽,到目前为止,教学工厂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培训手段。当时的人力发展署署长也就是今天南洋理工学院院长,他很自然地就把这个概念引进了南洋理工学院。以其工程系属下的德新学院的教学活动为例来论述教学工厂的实施方法。德新学院的目标是为改善发展中的工业人才结构并为他们提供所需人才。在工厂教学中,学生以及老师能通过三种渠道:工业项目及服务;教育与训练;能力发展与技术转移,来获得新知识。
通常,工业项目及服务部分与工业界有比较直接的联系。这个部分的功能包括研究、设计与项目制作。教育与训练是南洋理工学院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手段。而能力发展与技术转移是教学工厂体制下的一个特点,通过与外界的联系能使双方受惠。学院当局定期主办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出来主讲有关科技课题,参与者有本学院的师生工业界朋友及同行。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外界的主管或经理人员来说,能获得很多科技信息以有利于他们对新科技的认识及决策;对学院的老师及学生来说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教学工厂的体制与经济的增长
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这与一般大学内只注重理论及基础研究的学习目标截然不同。在教学工厂的制度下,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劳动者。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是为了盈利,但我们的工厂是为了培养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将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劳动也将变成体能??智能相结合的综合型劳动。由于单纯性的操作技术要求降低,员工一方面要监督管理好机器,另一方面可能要求他学习与技术有关的其他知识,与同事与上司互相沟通合作,也就是他必须是一位多元的科技人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们的态度与能力。在工厂教学的制度下,学生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主要应有:群体精神、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及主动性、灵活性及应变的能力、独立及好学的能力、沟通技巧与能力、优良品质的概念。
四、总结
自1959套灾我岳矗?录悠碌木?梅⒄褂肴肆ψ试纯?⑾⑾⑾喙亍H丝谧试凑?咚孀殴?揖?眉笆澜缁肪车母谋涠??辛硕啻胃母铩W芴謇此担???艘韵录父鍪逼冢?0年代工业的启动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当时劳工密集行业受到鼓励。70年代工业成长时期,政府针对人力短缺问题,加速生产的自动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缓解劳动力短缺之矛盾。80年代工业进行重组,以迎接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经济发展注重于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及服务。政府改革人口和教育政策,以吸引更多人才和扩大劳动队伍。进人90年代,世界因通讯及运输业的发达而变得更小了。新加坡的经济必须与本区域的经济一起成长,使国家经济能够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增长。同时,政府将协助中小企业发展成跨国企业。信息及通讯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支柱。作为一所科技人员的培养机构,南洋理工学院以她独特的工厂教学思路以及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学院,将为新加坡的人才资源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