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越走越宽的职教创新之路
经济发展向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举办职业教育40余年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分析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学院能够做些什么?又需要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根本?经过认真思考,学院提出: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一切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终于在西部大漠闯出了一条越走越宽的特色之路。
多方参与办学,共建供求“多赢”平台
2003年年初,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正式成立。“畜牧业是昌吉州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畜牧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畜牧人才问题。现有人才根本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太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了。”昌吉州党委书记钱智说。昌吉畜牧学院的出现引起了各方关注,因为它是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的基础上创建的,虽然称为学院,却仍然维持系部建制不变,级别、编制不变;其次,它是多家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办学共同体;第三,它是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办学,与传统的一家办学、关门办学的体制完全不同;第四,它实行理事会制度,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共同成立理事会,由昌吉州畜牧局局长担任学院院长。
谈到昌吉畜牧学院的“名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说,昌吉畜牧学院是全新的一种办学体制,是我们服务当地经济的办学理念和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2003年春季,昌吉州在春季防疫工作中,遇到了与往年相同的难题——基层薄弱的防疫力量难以满足防疫需求。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昌吉州没有像过去那样,为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着急,这是因为有了新生的昌吉畜牧学院作后盾。
在春季防疫工作开始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决定调整教学计划,支援生产一线,决定将理论课改在春季防疫结束之后再上。昌吉畜牧学院派出570名学生,前往全州36个乡镇兽医站协助开展春季防疫工作。与此同时,学院还向6家畜牧企业选派了一批学生参加防疫工作。在一个月内顺利完成了30余万头牲畜防疫的任务。
春季防疫,昌吉畜牧学院打了一个漂亮仗。既让政府满意,又获得农牧民好评,还受到企业和行业称赞,而学生自己则学到了检疫、兽医临床等宝贵的实践知识。
“多赢”平台初露锋芒。
校乡联合办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2001年9月,由昌吉市滨湖乡选送的36名学员从农民“摇身一变”
成了新农职院的学生。
这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面向市场,紧贴经济,服务‘三农’,校乡联合,直接为农村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结出的第一个果实。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将办学的重心下沉到广大农村,与乡、镇、场、站联手,以一乡、一镇、一场为办学单位,按当地实际需求开展联合办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这样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昌吉市滨湖乡过去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该乡感到仅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已很难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滨湖乡根据自治区和昌吉州提出的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战略决策,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将滨湖乡建成万头奶牛基地。由于该乡过去一直以种植为主,对养殖业生产缺乏经验,更缺乏养殖方面的专门人才,过去一家一户低层次生产显而易见不能够适应今后产业发展要求,这可愁坏了乡党委书记王洪平。正当他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不期而遇。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新农职院举办“滨湖班”,专门为滨湖乡培养畜牧和养殖方面的专门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学院将滨湖乡的意见放在第一位。双方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形成了以培养实用型奶牛养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掌握适应畜牧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原则。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灵活教学模式,从而达到“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不脱节,生产和上学两不误”的目标。
“滨湖班”开创了职业教育办学全新模式。许多乡镇纷纷与新农职院合作,联合办学。截至目前,已有十余个乡、镇、场和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校乡联合办学模式目前已培养了700余名基层技术人才,为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校县联合办学,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出力
2002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出击,与昌吉市联合办学,为乡镇基层一线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干部。“抓基层组织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抓人才队伍建设。”昌吉州组织部副部长王久忠认为,“校县联合办学,解决的就是人才问题。”
学院决定和昌吉市联合举办“乡镇综合管理”高职班。昌吉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人才,这些由市委组织部选拔的人才通过参加2002年全国普通高考,由学院择优录取。
昌吉市和学院共同为“乡镇综合管理”高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些人才走出新农职院后,要成为懂农业生产技术、懂政策法规、懂乡镇综合管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定位,学院与昌吉市委组织部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讨论。最后根据农村的基本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乡镇综合管理”高职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始终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村组建制、村务公开、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等。双方还共同协商决定,在课程计划中列入自治区、昌吉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实施办法和发展规划等课程。
“虽然这些学生才上了一年学,但变化很大,进步很快。由于表现出色,‘乡镇综合管理’班多次受到学院和昌吉市组织部的表彰。”副院长杨贵泉满意地说。
到目前,新农职院开展的“校县联合办学模式”已为基层培养了550余名既懂农业技术,又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当地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