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部共建、先行先试、改革发展、教产双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发展思路透视
天津致力于飞机制造业中心的打造,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天津市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助推着天津航空工业的发展。图为参加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选手,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飞机发动机拆装检测与维护比赛。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有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3月,天津试验区升级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08年5月,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9年3月,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年3月,教育部与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2009年5月,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8月,教育部批准辽宁省沈阳市建立“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2012年3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2012年3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年7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以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和省(市)部共建的有利条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
推荐内容>>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亮点
明确培养定位——
产业引领、就业导向、素质基础、能力为重
以产业为引领,对接产业发展要求。产业作为职业教育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理念、创新新方法的重要参照,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航标”作用,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发展思路。9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围绕产业引领的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健全行业指导体系,提升产教结合水平,搭建契合区域教产对接模式的交流平台,造就符合培养目标的职教人才。
【案例】天津市建立市场导向、产业引领、行业依托的职业教育联动机制。沈阳对接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建立装备制造业特色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岗位能力培养。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坚持职校学生毕业安置和职业技能普及提高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对接职业岗位。各试验区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各生产部门对优质职业教育人才资源的需求,实行“校企一体”、“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三峡库区立足移民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单位要求,开展移民安置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皖江城市带密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和企业部门岗位之间的联系,增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以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竞争力。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把握企业、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等各环节中渗透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设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案例】四川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为他们在就业市场赢得合适的岗位提供服务平台;皖江城市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扣用人单位需要,夯实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基础,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能力。
以能力为重点,加强实习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以能力为重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优化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发职教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坚持能力为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案例】沈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潍坊市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