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然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在某种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支配下进行的。本文作者力图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谈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趋势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其中,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由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一.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的。目前的课程内容较之于二十年前的教材内容,有着长足地进步。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更接近我们期望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劳动者的目标。尽管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存在着缺陷
(1).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略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制注重了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课强化技能,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2).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
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以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
(3).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呆板,可开发的空间较少
课程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尤其是专业技术课,不能越雷池半步。某种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例如,对于某一旅游胜地的介绍,学生要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课程内容的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2.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1).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定向教育",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 一方面从"职业"性质来看,"职业(Vocation),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另一方面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涵盖面来看,我们现在所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就涉及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问题。
(2). 职业教育的非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把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性。(2) 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应从应用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
1. 职业教育的三种课程目标观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三种课程目标的观点:一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种认为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文化基础要扎实,达到相当于高中程度,专业知识要宽泛。 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岗位能力,还要为其发展莫定基础,养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困难性。主张"以胜任岗位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损害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利益,吸引不到好生源;主张"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仅有的优势;主张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又使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的能力,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基于现实中职业教育自身条件(师资、生源状况)似乎又感力不从心。
2.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理论上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就是要求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课程目标,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门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目标,更是永远追求的理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情况,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或定位,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社会情况的不同认识。有些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忽略社会需求的变化,目标定得过于保守。有些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条件的基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寻找理想目标的现实切入点,即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三 . 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强调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
当前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充分研究、借鉴、吸收国内外课程综合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使课程综合化的实施少走了许多弯路,确保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2.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应充分考虑专业特征 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朝着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的方向发展。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1、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
当前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环节,我们就无法得知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即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两部分构成,而一般所谓的评价则较多地针对教育内部进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行业岗位)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专业设置变换率加快的事实,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行业、企业对职教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2. 课程评价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3. 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热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2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周明星 职业教育学通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6]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作者简介:丁锡民,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是课程与教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