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教育产业化
从教育的产业性,看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效益性
2001-12-31    黑龙江东亚大学校长 曹勇安

字体大小:

  教育与产业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这种合作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回归历程。古代社会,生产知识和技能是在生产过程中传授,教育与产生是密不可分的;近代社会,科学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教育也与产业相揖分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做为第一生产力基础的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出现了空前的紧密。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地方,两者的结合要求越迫切。在我们看到教育与产业以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校企联姻等多种方式合作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教育本身就具有产生性。

一、正视教育的产业属性,是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给教育理论提出的深刻课题

  教育既是一项事业性活动,也是一项产业性活动。教育的产业属性起源于有偿接受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有偿的服务,由受教育者投入适量的“人力成本支付”之后才能获得这种有偿服务。教育产业属性的显露程度,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态。当经济处于单一落后的计划经济形态时,教育的产业属性几乎被完全摈弃,教育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已开始初步具备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

  从需求方来看,一是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容量。我们是一个1236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二是党的十五大对教育提出的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新的一届政府也将科教兴国战略做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这从根本上为教育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教育产业化的形成,还需个人和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90元,家庭对个人教育投资能力已初步形成〉1998年6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中国上海访问,做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嘉宾主持人,在回答上海市民提出“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时说:“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完善的,而投资教育的回报期虽较长,但是回报率却比任何投资都要高。”四是家庭和个人对教育层次和质量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在教育的层次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中国青年报社1998年春天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856%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18-25岁青年毛入学率仅为6%,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这也导致基础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家庭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争取高考的胜利。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就构成了教育的“需求方市场”。

  从供给方来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50年间,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民办教育异军突起。至1997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万多所,各类在校生1066万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创办者投入教育的资金约124亿元,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0余所,在校生1288万人,其中面授生82·8万人。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二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在这些公办教育机构中沉淀着相当数量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以上两方面因素是教育“供给方市场”的情况。由需求方和供给方就构成了教育市场,所以说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条件已具备。

  我国民办教育自1992年以后的迅速发展,正是教育产业性的充分体现。民办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存量,发挥其效益性,从而推动了教育产业化进程。

拥有12000名全民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举办有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在企业改革与教育改革的实践交轨部位,我们实行了两次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走教育的产业化道路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对教育产业属性的认识,指导了我们五年教育改革的两次教育资源整合

  (一)第一次整合所带来的效益

  黑龙江东业大学的前身是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始创于1958年,至1993年这所职工大学一直是为本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这所职工大学与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签订了分离合同,学校成建制的由公办转为民办,走上了“自主办学、自担费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民办道路,分离前企业每年要支付70万元的办学经费,分离后学校完全步入市场,一切开支全部支筹。四年过去了,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成人高等专科教育的单一类型、137名在校生的企办职工大学发展到了自考本、专科、中专、学历文凭考试专科层次、“3+2”高等职业教育共四种类型三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和5大类38种职业技能非学历培训教育,各类在校生5700名多层次多类别的民办高校。四年学校累计收入1700万元,自建了5858平方米校舍,购置了300台以多功能奔腾166为代表的专业用微机,装备了微机控制多声道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气物理等7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调颇广播电台。学校固定资产增值800万,是原国有资产的4倍,相当于每年增加一所原学校。75名专职教职工成功地举办了有5700名各类学生的教育机构,其中3200名为全日制学生,创出了176的教育劳动生产率。还是原来的条件和人员,只是在新的体制下,对原教育资源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了整合就焕发了这么大的教育生产力。

  (二)第二次整合教育资源所产生的效益

   教育资源不仅单指学校有形资产,也包括其无形资产,如:学校校风、社会形象、学校管理、队伍素质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对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重组。依据社会发展实际和利用教育产业性功能,对现有的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就会创出新的教育生产力。

  自1995年开始起,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这所亚洲规模最大的“工作母机”生产企业陷入了亏损境地,1997年企业共给其办的8所学校、589名教职工开六次工资,每次80%,全年合计48个月。由于齐齐哈尔市是重型机械工业城市,企办教育占城市教育的427%,企办教育的比重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政府由于财政原因又难以接纳这么庞大的企办教育,企办学校陷入了企业办不了、政府接不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在市政府和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支持和帮助下,黑龙江东亚大学对这部分企办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以黑龙江东亚大学为龙头的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民办教育集团——东亚学团。东亚学团的成立,为解决最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东北现象”中的国有企业办社会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首开将国有企业办的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教育的产业性功能,在政府和原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下向民办教育转移的先河。组后的东亚学团共拥有五处校园,除盲、聋、哑特殊教育外各类在校生11700名(其中有5325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盘活企办教育资源5000万元。

  学团领导集体认为:国有企业办的教育目前虽缺少办学资金,但却拥有较丰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只要瞄准教育的产业性,抓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契机,实施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战略性转移,是完全可以达到以教育资源的存量换取办学资金增量的目的,进而通过教育的产业性实现企办教育完全走上“自主办学、自担费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东亚大学将其竞争上岗的机制、良好的声誉、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无形资源注入了这一部分的企办教育中,并依据这一部分教育资源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优化内部教育结构,按市场经济多元化特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面。例如:集中学团内部和外部优势资源新组建了民办东亚中学(高中部),就读该校的学生除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要达到录取分数线外,每生每年还需交1800元学费。今年招生448名,报名者近800人。为提高东亚学团内部教育资源的效益性,新成立的东亚学团拟将原分散在各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共28名集中起来成立经济独立核算的东亚艺术学校。对内满足各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各校择优选聘、校际成本结算;对外满足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多种规模、层次的培训班任投资于艺术教育者自选。这种教育资源的重组不仅对内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对外增加收入,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向上和创新的积极性,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可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具体落实在每位教工的身上,学校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二次教育资源的整合所带来的效益性,已使1998年教师工资不仅全部按时发出,而且还有数量不等的奖金。

三、教育产业属性的巨大社会效益

  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结合表明:深刻认识教育产业属性的意义,事关大局。象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致力于将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不可完全寄望于政府对教育大量投资;尤其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财政比较薄弱的今天这是不现实的。要达到党的十五大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只有走内涵发展为主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的道路,发挥教育产业属性的巨大潜能,有意识地引导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主要指政府办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才可能带动整个民族人力资本投资高潮的到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产业结构现代化对高教结构的影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