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考录取公平问题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高招指标分配问题更成为两会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和网友争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九高校负责人关于自身高校录取指标问题的论述更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北大清华等九大高校负责人热议高考招生公平
“本科生招生应该与研究生招生一样,全国统一分数线。”谈及高校招生指标各地不均衡的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表示。 昨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李文志“高招指标分配不能地域歧视”的提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的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招生指标确实存在各地不均衡的现象,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高招指标分配不可能绝对公平——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是否公平没有绝对衡量标准———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王大中 ·高校招生自主权并不大—————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内地省份招生应增大比例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 ·高校很难改变城乡录取差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教育质量相等才可实现招生公平——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通过人才流动改善教育不均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 ·高校布局不合理导致招生不公平——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 ·统一分数线很难操作——————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
对于现行高招指标分配问题,保守者和赞成者认为这是历史和现实原因的结果,在没有更好办法之前,只能保持现状,或者说进行渐进改革;改革者和批评者认为现行高招指标分配制度存在严重的地域歧视和不平等,应该以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替代现行高招指标分配制度,从而保障教育公平。
笔者认为,高考招生制度关系到中国数百万考生的命运,无论是对于现行制度的赞同,还是对于现行制度的批评,都应该持审慎态度。
在对现行高招指标分配制度进行争论之前,首先必须理解高招指标分配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理解高招指标分配制度的本质之后,才能够对这种制度是否公平和合理进行判断。
我认为,高招指标分配的核心问题,就是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获得这些宝贵的资源。或者说,我们应该以什么的方式选择人才。正如哈耶克所言,我们在所有的高等教育中都将面临这样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即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必须依某种方法被挑选出来;而且为了证明这种教育投资的正当性,人们还必须依某种方法去挑选这种教育的接受者,从而使他们获享赚取更高收入的一般资格。
一方面人们希望机会平等,即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公共教育资源;一方面人们希望机会与能力相适应,即只有那些最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公共教育资源;一方面人们希望投资与成本相适应,即谁投资,谁收益,一个地方对高等教育资源投资越多,也应该获得越多的利益。
许智宏:北大不会放弃按地域招生
针对政协委员“统一高考录取标准”的建议,许智宏表示北大不会放弃按照地域招生。他说,北京大学不仅仅是北京的大学,更是全国的国立大学,经费来源都是由国家拨给的。这与哈佛等拥有上百亿资产的知名私立大学完全不同,招生必须要考虑国家的人才战略和国家利益,“如果全国按照统一标准录取,那么西北的同学能进北大的可能就很少了。这不符合国家长久利益”。
事实上,人们对高招指标分配制度的争论,也是围绕这几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展开。认为现行高招指标分配制度存在地域歧视和不平等现象的人,主要是从机会与能力的角度考虑,即应该将高招指标配置给那些最有能力获得这种资源的人。很显然,全国统一大排名,是他们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政策主张,因为通过统一试题,统一阅读,统一评分,最能够保证选择“认知能力”和“智识能力”较强的人士。主张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的人士,主要是从机会均等的角度考虑,认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应该保证这些地区最优秀人士能够获得高等教育。而那些主张对高校所在地进行政策倾斜的人,主要是从财政平衡的角度考虑,认为地方政府给予该地大学较多投入,因此,该地区学生也应该获得较多收益。
这样看来,高招指标配置问题的争论本质是一种价值争论。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价值诉求,到底应该如何平衡这些价值冲突?我想,这些问题,无论是现行制度的赞成者,还是批判者,或者是渐进改革者,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这些问题,这也更是政府公共政策所要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