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有两个问题想请问王司长,一是关于小升初的问题,推优的方法很多,各个学校的规则也不一样,因此就造成了家长和小学生负担都很重。有一个说法,说小学生比大学生还累,家长掌握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掌握一些优势资源的家长里面获得的机会比较多,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公。所以我想问一下,教育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另外一个问题,教育部对共建班的问题怎么看?有没有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谢谢。
王定华:目前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的差别越来越小,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工作比较认可,而且也给予更多的期待。在大都市,小升初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推进解决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的热点、难点,在大都市家长经常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当地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在努力地推动择校问题的缓解。但是由于都市所具备的特殊情况,所以解决小升初择校问题面临的挑战也比较多,所以我们一方面期待他们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让就近入学能够成为家长愿意接受的一个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希望新闻媒体做一些正面的宣传引导工作,让群众和家长也要有一些耐心,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刚才我们也提到,就全国来讲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比较好了。
在我看来人生犹如一个长跑,起步的早晚并不能影响他一生的发展,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选择所谓好的初中,好的小学,乃至好的幼儿园,虽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家长心理,但它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我可以说,不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句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
张志勇:我赞成这个观点,这句话是谁喊得最要紧?是报纸、办学的人,因为背后都有利益支持的,都和利益相关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赞同我们定华市长的观点,第二我也想补充一点,其实什么是好的教育资源?一个班额巨大的学校和一个班额适当的学校,哪一个学校到底对孩子的教育最好?其实师生交往的频度、机会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班额巨大的学校,一个班级里面七八十个孩子和二三十个孩子、三四十个孩子,同样教师、师生比的配置,哪个学校更好?其实班额适当的学校班教育质量是好的。我们要看到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关键的是什么,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是他的兴趣习惯,是他学习的方法,这些东西,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全社会共同的沟通问题,家长和学校的沟通问题,有一个科学教育的思想传播问题,所以我想呼唤教育的理性,包括家长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王定华:据我所知,您关心的都市小升初共建的问题,这两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消了许许多多不合理的共建,对于现存的一些共建也正在进行规范,所以我相信这个问题随着教育均衡力度的加大,会逐渐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