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笔谈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虽然针对高等教育提出,对整个教育系统却有普遍的意义。基础教育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的关键,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文化育人”思想,具有更加紧迫的意义。本版组织了部分中小学校长笔谈,愿对大家思考文化对教育的积极意义、教育的本质、教育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等问题,有所启发。
文化·习惯
和学生们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李烈,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在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办有文化品位的小学教育
李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文化育人”,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反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文化育人”的理解,集中地在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中体现出来。现代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它影响着学校里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信念和个体成长,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路径和终极追求。最初,我们粗浅地认为,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外在的标语口号,在学校里营造一些文化气息。随着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开展,我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学校文化绝不是外在可见的标语或口号那么简单,真正的文化是人们自觉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思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推荐阅读: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推荐阅读:高校书记校长谈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推荐阅读:胡锦涛讲话在全国高校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
推荐阅读:教育部:按照"四个着力"要求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在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从事小学教育已经30多年,深深感到,小学的核心任务是育人。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我的理解是“育人教书”,即在育人中教书。教书是载体、是手段,育人是本旨、是目的。但育人不能空洞说教,而应潜移默化,淡化教育形式,突出教育内涵。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立体、全方位的现代人所必备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品质以及思维的方式等。这个过程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并成为道德品质的过程。如果我们自觉这样做,就抓住了小学教育的根本。
“文化育人”的灵魂体现在学生身上。习惯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出发,我们学校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以“以爱育爱”为核心,逐渐形成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党员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九大文化。其中,“双主体育人”(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源头,“以爱育爱”(以自身的“爱”育出他人的“爱”)是基础与核心,“以学论教”是重要构成与补充,“以参与求体验”是重要途径,“以创新求发展”是根本追求。
学校文化的灵魂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提出学生文化的内涵:美、学、玩、做。美,即美出修养,美出特长,培养有尊严、有教养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文体方面有一技之长。学,即学出习惯,学出大气。习惯包括方方面面的良好习惯,大气则包括关心国家大事、知识面广博、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等。玩,即玩出健康,玩出情趣。做,即做出责任,做出妙想。
要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还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犹如空气,无处不在,散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校的各种决策,影响着学校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精神还是信念,只有在对学校各个层面“整体”发挥影响,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在学校每个角落都有所体现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我有时感慨,针对个别孩子,教育可能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学校会不得已和社会、和家庭争夺孩子。我们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够达到一致性,共同为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完整的、无处不在的,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最终真正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体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文化育人”落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就一定能办出有品位、有文化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