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教育者快快走出权威误区
今年的高考结束之后,笔者参加了山东济南某部门举办的一个专业选择及学校报考的公益咨询会,现场有很多高中毕业生遇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家人和老师让我报考的专业是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而我自己喜欢的方向在他们看来毫无前途……”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唯一能够解开这个难题的只有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因为他们是绝对的权威。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熏陶下,晚辈对于父母、老师这样的长辈有着鲜明的等级划分,在重大决策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受到他们的影响,而生长在同样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和老师同样与之对应地进入到一个生涯指导者的角色,从而越俎代庖地帮孩子去进行选择。回顾生涯辅导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权威自居而帮助孩子进行生涯决策的父母和老师,依然处于初期的生涯咨询专家状态,他们共同点就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咨询经验为咨询对象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时至今日,后现代主义理论已经与生涯辅导进行了有机结合,而在后现代的生涯咨询理论当中,已经不存在原先所谓的生涯辅导专家,因为真正的专家恰恰是生涯决策者本身。生涯叙事疗法和生涯教练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进一步明确了咨询师与咨询对象是一种平等对话、互动启发的关系,绝非长辈与晚辈、专家与学生、前辈与新人的不平等的关系。
在全新的生涯教辅理论之下,担负着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和家长,都应当明确一个观念——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处于一个生涯决策和生涯摸索的过程当中,而这个决策和摸索并存的过程中唯一的权威就是我们自己。此种观念如果能够慢慢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至少会发生两点变化,一是能够更加客观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施更为合理的生涯决策,二是不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生涯决策者,并通过不断努力持续提升自己的生涯决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