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世家里。1915年,恽代英进入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
五四时期,他以急进民主主义者的姿态,战斗在历史大转变的舞台上。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新村主义等作为新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传播。经过一段曲折而艰辛的探索,他由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恽代英闻讯,立即申请加入党的组织。从此,他就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而战斗。为了传播革命思想,从1920年到1923年夏,他从江城到皖南宣城,从泸县到成都,以学校为阵地,教书为职业,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夏,恽代英应邓中夏之约来到上海大学任教。同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他出席会议并当选为中央执委,负责团的宣传工作。10月,在邓中夏和他的精心策划下,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问世,迅速成为广大青年最喜爱读的革命刊物之一。它犹如闪烁在中国夜空上的启明星,指引着广大革命青年前进的方向。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的主要编委之一。为了引导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呕心沥血,精心编辑,并亲自撰写文稿,先后在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帮助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广大青年革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主编的《中国青年》,培育和影响了大革命时期的整整一代人。国民党“一大”后,他与毛泽东、邓中夏等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局的领导工作。当在党的领导下,“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又奔走于沪、宁之间,在青年学生中巡回演讲,点燃反帝爱国的星火。在他的发动与领导下,沪、宁一带爱国学生纷纷投身到“五卅”反帝爱国的洪流中。1926年,党为加强对黄埔军校的领导,派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在十分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他和周恩来一起为培养一支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人民军队倾注了心血,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理论奠定了基础。1926年10月,他又奉命回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领导武汉军校的革命师生始终战斗在反蒋斗争的前沿,成为武汉地区一支反蒋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