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主旨报告
钱其琛:文明对话与新世纪的国际关系
2004-12-01  北京论坛  

字体大小:

(2004年8月23日)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的首次“北京论坛”开幕了。我向大会表示祝贺。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交往不断增加,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各国的和谐相处,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应对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目标,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新问题和挑战包括:各国以不同程度进入信息社会;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普遍尊重各国的基本人权;等等。

  下面,我愿就处理新世纪的国际关系提出几点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 平等的观念应成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基础。国家有大小、贫富、强弱的不同,但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民主与平等原则,应在国际关系中加以提倡和履行。对一些小国、弱国和处于特殊困难的国家,要照顾到它们的关切。但寻求与它们真正平等合作是最关重要的。

  第二, 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对话增信任,以合作促安全。国家间的问题,应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不应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一国内部的冲突,仍是主权国家内部事务。国际社会在必要时可以施以援手,但必须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在联合国安理会明确授权下进行。

  第三,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不同文明间首先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就完全涉及到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世界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仅靠军事力量强大,而不能与他人和平共处,只想用武力征服别人,是断然不会成功的。 只有文化融合才能使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不断走向进步。

  第四, 积极提倡多边主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自身力量维护安全。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环境、控制传染性疾病、防范金融风险,都需要多边合作。多边主义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一条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多边机制的作用,通过国际合作,处理各种威胁与挑战。实践已经证明,搞单边主义,由一家或几家说了算,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行不通的。

  第五, 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世界发展问题依然相当严峻。南北差距仍在拉大,贫困现象更加突出。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一些国家受益,也有一些国家被边缘化。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发达国家的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发展中国家贫穷的基础上。应该开展互利合作,使全球化进程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健康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近年来国际上围绕新形势下的国际秩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诸多尝试和探索中,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也有在实践中证明是有害的。人们在实践和思考中得出相同的结论:在今天这一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多样的世界上,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地区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在亚洲大地上应运而生的。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差异很大。亚洲各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都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和压迫。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国家间的友好合作,是亚洲各国的共同愿望和呼声。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与两国总理首先提出并倡导了被称为“潘查希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发展,并走向世界。它闪耀着亚洲文化的光芒,是新获得解放的亚洲人民对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在那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世界风云变幻的考验,逐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中国的外交政策思想,植根于丰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亮点。千百年来,它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我愿引用现北京大学校园内纪念西南联大石碑碑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中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天地之所以为大斯。”

  最后,我祝这次“北京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创始主席亚库宁先生到访北大并多方商谈
· 聚焦!北京论坛分论坛 国内外学者热议科学文化
· 2019年“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 2019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邀您参加
· 北京论坛(2011)举办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
· 2009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 关注金融重建
· 企业责任分论坛:法学与管理学深入对话
· 北京论坛金秋隆重开幕 中国教育网受邀全程报道
· 北京论坛:日益成为世界学者的世界级对话平台
· 北京论坛日益成为世界学者的世界级对话平台——“北京论坛2007”新闻发布会吸引众多主流媒体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