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参加以“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为主题的“北京论坛”。
我到过大约170个国家。无论在亚洲或欧洲,非洲或美洲,看到每个地方都展示着独特的风彩,令人惊叹。世界如此丰富,是因为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是因为各种文明相互激荡。
不同的文明各有特色,但都追求相近的理想目标――向往和平与发展、公正与自由。
各位朋友: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构成中华文明核心的诸多元素中,重要的内在元素是“和”的理念。
“和”,就是恰如其分。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不走极端,这样社会才会和睦、安定。
“和”,就是和平。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待,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避免战争与暴力。
“和”,也指“和而不同”。恰如乐器音色各不相同,在一起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这就是和谐之美。社会应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和”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仁爱、包容等其他基本精神相通。“和”的精神对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有许多启发意义。
各位同事:
今天,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仍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国外交也深受民族传统的影响。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正体现了中华文明“和”的精神。
有人问: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答案是简明的:中国在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胡锦涛主席早就指出的,“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是由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自身发展需要以及人类进步潮流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我在肯尼亚工作过7年。肯尼亚有一座叫蒙巴萨的港口。十五世纪初,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率领船队到过那里。作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中国带去的不是枪炮和殖民主义,而是亲和;载回的不是黄金和奴隶,而是象征吉祥的长颈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饱受侵略和欺辱,深知侵略和压迫给一个民族带来的苦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决不会把经历过的痛苦加诸于其他民族。我们坚持和平发展,是真诚的。
我们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不是通过侵略、扩张或殖民化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中国不追求霸权,不寻求势力范围,尊重别国主权,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所谓中国正处于“战略十字路口”,中国未来方向不明,并对中国采取“两面下注”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多余的。
我们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倡导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合作互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相互信任、协调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呵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发展模式应多样化,国际关系应民主化。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我们的国家利益与人类总体利益一致。中国的发展不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为代价,也不单单谋求自身发展。我们追求通过平等友好合作,妥善处理国家间的利益磨擦,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道路,不谋求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反对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人为制造矛盾。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的挑战呼唤全球性的合作。中国在朝核、伊朗核、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气候变化、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的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增强信任等理念,正为促进国际关系稳定提供新的视角和动力。
我们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条约,颁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政策文件,确立了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努力为延缓全球变暖作贡献。
各位朋友,
全球化正迅猛发展,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每个文明都更需要认真了解其他文明,谦逊地相互学习。我们正任重道远,这次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的“北京论坛”因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预祝大会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