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媒体选萃
“奥运气象保障,所有人都应放心”
2007-10-15  北京论坛  张巧玲

字体大小:

 

  王跃思

  男,1961年生于北京,大气化学专业,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科学分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大气化学与环境科学研究;创建的观测技术系统已被国内外几十家研究单位采用,获授权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已培养博士、硕士2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专著1部,广泛被他人引用。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成了一个敏感话题。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否能保障?北京的空气质量究竟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北京市民,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博士。王跃思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科学分中心主任和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他开展了不少有关北京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对北京的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控制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奥运期间“所有人都应该放心”

  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今年8月17日至20日,北京进行了2007年“好运北京”综合测试赛期间机动车限行环境测试,希望通过采取机动车限行的办法,即单双号“限行”,减轻机动车污染、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

  王跃思向《科学时报》介绍,这不仅是一次由政府机关牵头、全体市民参加的活动,幕后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大气污染观测等工作。

  “只要市政府策略得当、科学家建议合理、周围省市积极配合,明年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短期内是完全能够达标的。”王跃思说,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有些在人为,有些则依赖于天气状况。比如,七八月份,北京的湿度大、静风天气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时污染很难控制达标,而自然规律人为很难调整。但是人可以控制污染排放源,像今年8月份的机动车限行,其目的就是看控制住机动车排放这一重要污染源对于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否有效。

  而通过控制机动车排放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做法,国际上许多大城市都采纳过。例如雅典、亚特兰大等城市在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采取机动车限行,有效地减轻了机动车污染;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一天内最多停驶车辆250万辆,收到了良好成效。

  除机动车限行外,北京还将通过关掉大部分的大型污染源、关停北京的建筑工地和流动摊点等全面措施来保障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

  对于明年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王跃思研究员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担忧。“根据我国现在的科研条件和政府的行政力度,短期内,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强制性措施,加上地方政府、广大市民,包括各个工矿企业的积极配合,应该能够保证奥运期间北京有比较良好的空气质量。”

  科研提供强大后盾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北京的空气污染和大气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升级,大气污染状况一度十分严重,1998年,北京就曾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改善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让市政府焦虑的问题。也正因为此,此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才变得如此令世人关心。

  “不仅政府关心、老百姓关心,科学家也关心。”王跃思介绍,很多科研人员也在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北京大气环境方面的科研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的强大后盾。

  近年来,北京市环保局、气象局等政府业务部门设立了很多北京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项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也设立不少相关研究项目。例如,“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项目”于2005年获得北京市科委的资助启动,由北京市环保局负责,北京大学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专门从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研究;清华大学则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开展了“关于北京地区大气臭氧、细粒子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中国气象局和地方气象局联合从污染气象的角度设立了奥运期间气象过程的研究课题。

  中科院则利用其在科研和高技术探测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了系列的观测、模拟、评价和预测研究。特别是建立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地面监测网,通过地面常规观测、地面光学遥测、高塔观测、卫星数据反演,达到了对区域大气污染物立体、实时、高分辨的监测目的。同时的机理研究也正在探索控制污染的关键大气化学过程。中科院的观测研究结果必将推进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王跃思说,开展这么多关于北京大气环境方面的科研项目,其目的从短期来讲,是为了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从长远来看,就是为了推动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还北京及周边地区一片蓝天。

  奥运之后任重道远

  今年8月,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视察中科院有关奥运大气环境观测研究项目的实施情况时说,希望中科院有关研究所与北京市环保局加强合作,为保证奥运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大气环境空间作出贡献。

  王岐山说:“北京不但要因奥运会的召开而把空气质量搞好,更重要的是要给市民提供宜居的环境。”所谓宜居,就是要有干净的空气呼吸、干净的水喝、干净的食物吃,这是3个基本的条件。

  王跃思介绍说,北京污染控制太复杂,它不光牵扯到北京,还牵扯到周边;不光牵扯到环境,还牵扯到经济;不光牵扯到普通居民,还牵扯到国家的国际形象;不光牵扯到污染源,还牵扯到气象条件。尽管对于明年奥运期间短期的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我们很有信心,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大气污染控制依然任重道远。

  北京的大气污染控制首先还是要控制污染源。北京的主要污染源,第一是汽车和汽车相关工业,如汽车加油站、修理厂等。北京汽车保有量大,汽车产生的污染很多,除了排放氮氧化物,还排放VOC(挥发性有机物)。第二是重化工产业,如炼油厂、炼钢厂。第三是北京周边的热力发电厂、水泥厂、砖瓦窑、塑料制品厂等。此外,工地的扬尘、生活排污都是重要的污染源。“目前,无组织排放十分严重,需要有一个系统、详细、准确的专门针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源排放情况的清单调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完成这一工作,并将数据尽快提供给相关研究人员,及时用于明年空气质量保障策略的制定、研究和调整。”

  王跃思举例说,污染和经济发展有时是很矛盾的两件事。近年来,北京的经济都在以10%以上速度增长,但是污染并没有显著增加,这其实是很难得的。如果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速依然保持在10%以上,控制住污染的难度则非常巨大。

  “如果要想让经济发展,还要让空气和环境变好,只能是两条路。”王跃思认为,第一应该调整目前工农业生产结构,把那些重型化工业调整为轻工业。比如北京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应以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组装业等为主的轻工产业,目的是从源头做起,减少污染排放源。

  第二是科学管理污染源,科学布局、合理排放。这涉及大气污染控制的区域综合协调问题,应该从区域的角度来考虑。整个华北地区污染排放总量究竟有多大,根据该区域各地区不同的地貌、气象环境特征以及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污染排放方式的科学规划研究,然后给出建议,哪些地方适合建工厂、哪些地方适合建居民区,而不仅是经济利益驱使。

  第三,在大气污染治理上,区域内各省应该协同作战,分区域去治理,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去治理,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果国家不从区域上整体规划,促使区域联手调控,那么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治理依然会是一个难题,让北京自己解决自己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基本上是没有可能性的。”采访中,王跃思一再强调区域的综合协调对于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性。他说,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大气污染会向四周、下游输送和扩散,使区域内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相互影响。北京的大气质量好坏不仅取决于北京自己的治理强度,也和相邻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来源:科学时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聚焦!北京论坛分论坛 国内外学者热议科学文化
· 2019年“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 2019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邀您参加
· 北京论坛(2011)举办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
· 2009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 关注金融重建
· 企业责任分论坛:法学与管理学深入对话
· 北京论坛金秋隆重开幕 中国教育网受邀全程报道
· 北京论坛:日益成为世界学者的世界级对话平台
· 北京论坛日益成为世界学者的世界级对话平台——“北京论坛2007”新闻发布会吸引众多主流媒体
· 北大校长许智宏:北京论坛向世界发出“和谐”口号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