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北京论坛哲学分论坛特辟有“孔子与苏格拉底专场”,这两位启智先师在中国和希腊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当,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个专场,意味着中西两大悠久文明的握手和对话。专场论坛以研讨中希哲学为基础,注重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照,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学者们围绕本届哲学分论坛的主题,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关照人文奥运的理念。
奥运话题炙手可热
11月3日下午,奥运与哲学关系的话题,再次成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专场”论坛讨论的热点。
正在山东大学作访问学者的美国专家Melville Y. Stewart刻画了从古代希腊到现代北京的两种奥林匹克模式,既回顾历史,又展望未来,对两种奥林匹克模式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当和平之光撒遍地球的时候,“同一个世界”的梦想就会从“可能”变为“现实”,这个梦想将会超越中国最宏大的梦想,成为世界意义的普世追求。
雅典大学的Maria-Sofia Paxinou阐述了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她认为。哲学分论坛所倡导的“爱智与弘道”,分别点明了希腊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两个概念在思维方式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两方面,具有非常相近的特质。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相互尊重、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这个核心价值让人们彼此接近、对人们进行教化、使人们尊重并宽容他人,更重要的是使人们通过和平竞技的方式达致和平而和谐的生活。
希腊Peloponnese大学的Costantinos Mountakis介绍了希腊独创的全国性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这项教育计划是为配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而推行的,但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逐渐发展成对希腊青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显著影响的固定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包括知识、经验、技巧、奥林匹克价值观等几方面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是奥林匹克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体系由“卓越、公平竞赛、正义、平等、理解与尊重、参与、和平、健康”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抽离其中任何一项,奥林匹克价值观就会瓦解。
复旦大学的吴晓群副教授把奥运会由古至今的发展史概括为“从仪式到比赛、从神圣到世俗”的历程,从仪式到比赛是神圣感消解的过程,而神圣感的消解和世俗化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尽管这个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但当代体育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与奥林匹克崇高精神不相和谐的现象,如体育受到商业全面渗透、运动员兴奋剂问题、体育精神缺失等,概言之,现代体育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其本源,导致人类品格的降低。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
华人学者广受赞誉
另有一些专攻西方文化的中国学者,围绕中国与希腊文化,提交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博得与会国外学者的广泛赞誉。
复旦大学的张巍副教授分析了希腊古风时期著名格言诗集《特奥格尼斯诗集》中的核心观念“卓越”,他认为,与荷马史诗的“卓越”观相比,特奥格尼斯更强调分属“德行”和“才智”这两组概念的“卓越”,这是因为《诗集》形成时期的古风麦加拉,新兴的富裕平民阶层正逐步赢得更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开始侵蚀贵族阶层对“出身”和“财富”等传统“卓越”的垄断,而“德行”和“才智”的“卓越”维护了贵族阶层的优越性和排外性,巩固了其内部团结。他的报告赢得了场上希腊学者的高度赞赏,评价他“做了一项杰出的工作,因为在希腊,即便对希腊人来说,研究《特奥格尼斯诗集》也是非常困难的”。
雅典大学的杨少波博士比较了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生死观,北京大学的吴飞副教授从政治哲学角度探讨了古典竞技同战争和平的辩证关系,美国Kenyon College的萧阳论述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推理观,他们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大量中希历史故事,寓学理于感性、寓深刻于生动,引起其他学者浓厚兴趣,同时也反映出华人学者较深广的西学学养和贯通古今中西的学术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