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这些天在北大的感受时,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很兴奋:“我看到了‘一塔湖图’,感觉真的很好!”10月28日下午,北京论坛教育分论坛的茶歇时间,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他。李校长的热情与亲切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教授
记者:有人说,大学应该具有某种社会责任感,您是如何看待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呢?
李嗣涔:大学是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一般的企业,甚至是个人,都会存在一些压力,而大学从理论上讲比较自由。从老一辈校长傅斯年、蒋梦麟等开始,“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就是北大的最高宗旨,老校长傅斯年把这种理念带到台大,我们也十分看重这一点。在这种观念熏陶下,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社会的公共一体化、社会公平性等都是大学师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责任感,因此,北大和台大的师生总是能积极参与到国家改革和民主活动中去。
记者:针对目前广泛讨论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问题,您如何看待?
李嗣涔:教育不只为了提供社会需求,那是职业培训,不是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崇高的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学生有宽广的知识背景,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素质教育,扩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记者:这次北京论坛教育分论坛的主题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那您是如何看待大学国际化这个问题的呢?
李嗣涔:国际化已经成为所有大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国际化的大公司越来越多,它们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国际化问题。现在许多学生都希望,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国外交流。
记者:对于学生出国交流,您认为这是一定有益的吗?国际化交流机制的好坏是如何评估的呢?
李嗣涔:学生出国交流对于学生而言是绝对有益的。当你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中时,你会学会用别人的观点解释问题。那时,你将从多数群体转变为少数群体,从强势转变为弱势。在原来的环境中,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但在新的环境中,你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主体并不融合,这个时候,你便会回头检讨,想一想自己以前对少数人的态度是否恰当,这就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省意识。 另外,这还有益于学生学会适应国外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服务业日渐发达的社会,当你“serve”一个外国人的时候,倘若不了解他的文化背景,你很有可能把事情搞糟。
记者:作为一位资深的教授,您心目中的合格学生是怎样的?
李嗣涔:首先当然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我们感觉学生越来越不用功了,可能大陆不这么认为,我看见8点的未名湖就有人捧着英语书在读,这在台湾是绝对看不到的。(笑)
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品德。台大的学生和北大一样,会有许多毕业生将成为各行业的精英和领导者,他们的见识和心胸将决定行业的兴衰成败。所以我们十分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记者:李校长,您能谈谈您对北大的印象吗?
李嗣涔:我从小就有一种印象,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这种印象一直都在。
前天正式进入校园,我看到了“一塔湖图”,感觉真的很好!尤其是许校长带我们参观校史馆,看到1949年以前共通的历史,感觉非常亲切。
记者:您认为目前台湾大学是否可以称得上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李嗣涔:无可讳言,台大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认为,一流大学是一个与“领域”相关的概念,比如提及肝炎肝癌的防治,大家都会想到台大医学院,因为它是世界一流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国际知名大学大约有100多个领域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台大现在大约有4、5个,我们计划在5年内增加到10到15个。
当然,目前冒出来许多定量的排名体系,比如上海交大、泰晤士报等,带给我们很多困惑。我认为这些排名体系难免会有偏颇,比如我们来看上海交大的排名,6项指标其实都是围绕“理工医农”展开的,“社会”只占极少一方面,“法律”基本没有。而泰晤士报的排名主要是一个“image”,40%的比重是“印象”,因此,北大的排名一定会很好,台大也会不错,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区域内最好的大学。
对于这些排名体系,我们不能太认真,否则就容易产生偏向。我们采取的原则是不管你用什么指标,我们都在追求全面性的进步。
记者:相信在您的领导下,台湾大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