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回望: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形成
2009-09-09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字体大小:

  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就是以这段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年轻学科。受制于中国政治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是指1840-191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论述的中国近代史学科指的就是以1840-1919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以1840-1919年这段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难当头之时。面临外来入侵的严重民族危机,许多历史学家基于民族救亡的考虑,考察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从中寻找救国之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风雨中,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而产生。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政治的巨大变化,中国近代史研究获得新生的国家政权支持,得到较大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稳定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新型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史学的百花园里成长起来,并成为一门显学。

  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发展史与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中国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传统。从其一开始产生,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历史科学,而且深受当时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被纳入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为当时的统治合法性提供历史证明。不同阶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往往集学术研究者和政治意见的代言人于一身,将学术研究当作政治斗争和实现救国的工具。他们借中国近代史研究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构筑的近代史研究体系,充分折射了当时中国政治主题;他们的政治理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文本中。反映不同时代政治主题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因为与中央政权关系的远近而呈现出不同的学术地位: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居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居于学术边缘地位,只能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获得长足的巨大发展。因此作为记录、描述、阐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不仅记载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行程,而且参与创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初,政治是中国社会的主题,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源于对中国现状尤其是政治走向的判断。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导范式是政治史范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对经济、思想及其他方面的研究也被赋予政治的功能和政治性的解释,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文书档案,把政治层面的因素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尽量从政治角度去解释历史,重视历史的政治价值,其功能也主要是服务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

  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与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总结20世纪近代史研究学术发展史时,不能仅从学术本身的演进脉络中去探索其学术发展规律,这种考察是无法了解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本真面目的。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去考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轨迹,对其发展进行学术史和政治史的双重考察,更能获得历史的真谛。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尝试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考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目的是通过对这一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形成、发展的学术政治史考察,总结中国近代史研究与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关系的经验教训,为21世纪正确处理中国近代史研究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发展。

  本书对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政治史的考察,选择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初这一历史单元,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本书研究对象是对以1840-1919年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形成、发展、定型的政治史考察。这种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定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始兴起,20世纪60年代初,代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定型的著作出版;

  第二,这一时期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也是20世纪中国政治变化最剧烈的一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进行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民族战争——抗日战争,并经过长达八年的民族战争,最后获得了胜利。民族救亡,创建民族国家是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阶级矛盾极其尖锐,这种矛盾最后发展到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初。中国政治发展也被置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冷战的政治格局中。政治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一切都被纳入这一主题的控制中,包括作为上层建筑观念形态一部分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这种政治语境下,中国近代史研究显现出高度政治化色彩。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大的政治变动中形成的,其走向受到中国政治发展的极大影响。在政治矛盾极其对立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知识分子从自身政治立场出发,构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并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反映到其论著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自龚云:《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形成的评析》,北京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学科发展回望:中国化学史
· 学科发展回望: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 华东理工大学打造工科特色数学学科
· “大国之学” 事关国家全球利益拓展
· 未来十年中国学科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 张斌贤:教育学科60年的学术史发展脉络
· 中国科协:我国学科发展呈六大特点和趋势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超欧盟平均水平
· 山东发布一流学科建设年鉴
· 同行评议是否应考虑多元化因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