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合理划定省、市、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逐年提高,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5%的目标,对该省来说绝不是空中楼阁。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在教育上一直有着强烈的投资意识,为教育敢花钱、花大钱。2011年,广东整个财政盘子将超过8000亿元,其中,1072亿元的教育投入成为广东财政预算中第一大项支出。
不仅是像广东这样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来,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与自信,切实让优先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目标从纸面走向行动,已像一股强劲的教育春风涌动在神州大地。
“想尽一切办法,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的话掷地有声,“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在教育上花再多的钱都值得,对教育投入不能只算眼前账,而是要算大账、活账、长远账。再穷不能穷教育。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宁可在其他方面更紧一些,也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贵州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确保“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教育总投入高于255亿元,今后10年省级财政教育总投入高于690亿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一把手工程”推动教育发展——
优先发展 行动迅速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连用6个“是”强调发展教育“尤为重要、十分紧迫”。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年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召开省级教育工作会议,结合省情推出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或实施意见。“一把手”亲自关心教育、亲自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核心关键词只有一个:优先发展教育。
“海南在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方面要勇于先行先试。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海南省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和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的制度,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天津市专门成立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工作,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
各地以教育规划纲要为蓝本,实施“问责制”、落实“责任人”,从民生高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浙江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为抓紧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决定在教育强县创建的基础上,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达标评估活动。陕西、湖南、山西、宁夏、新疆、广西、山东、西藏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把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实行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完善对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考核制度。
各地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回避矛盾和差距,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2011年5月14日下午,来自郑州市9中、4中、12中等6所中学的300多名师生,在9中报告厅聆听了一场高水平的报告。“一场报告让6所学校分享,不实行学区制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坐在听众席的9中学区学区长田保宏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出台的全国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校际差距的要求和目标,坚定了郑州市教育决策者推行学区制改革的信心,去年9月,郑州市市区普通中学学区制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四川省成都市也做起了均衡的文章,这次受益的是教师。该市2010年启动实施“常青藤”计划,面向全市招聘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平均给予每人每年4.2万元的补贴,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湖北省天门市更是为农村教师想得周到,该市设立了农村教师专项津贴,使得农村教师津贴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并且教师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全部由市政府承担。
如何将教育规划纲要的理念落实到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关乎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
2011年,浙江省绍兴县提出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位于首位的就是免费学前教育计划:绍兴县将投入专项资金,分3年在全县实现学前教育全免费;北京今年预计增加2万个公办园的学位来化解入园难问题,“十二五”期间,使全市幼儿园总量达到1600所左右,其中公办园占到50%以上;陕西省西安市设立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奖励民办和企事业办幼儿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于其他省区启动了6000名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双语教育培养和储备合格师资;浙江省宁波市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核定一定数额的自收自支事业教师编制指标,由用人单位择优引进并稳定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针对公众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质疑,湖南省组建专门班子进行前期调研,今年年内将拿出建议方案提交省招委会;江苏从今年起在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录取模式,并逐步推广到全部高职院校……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各省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这一过程中,不回避矛盾,不回避差距,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贵州省出台意见,坚持严控在校时间、课程课时、家庭作业、集体补课等“八个严控”,建立中考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等“八个制度”,破解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实施素质教育不全面等“八个难题”;山东省潍坊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合一的改革,给予学校评聘自主权,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此举一经出台,便掀起了一股争当班主任、争上讲台的热潮;上海市出台政策,加强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实现了47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改革措施到位——
你追我赶 重在落实
将2012年定为4%的实现年,是各地从教育发展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在“问责”先行的制度保障下,这一目标更加触手可及。
重庆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重都达到了4%的目标。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只要政府有决心,把预算和决算、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预算内和预算外这三个方面对教育的投资,都做到等比例,财政性的教育投入肯定会达到GDP的4%。”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重庆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成就了教育事业的“重庆现象”。然而,重庆并不满足于既往成绩,依然提出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自治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
2011年,海南省财政拿出1.2亿元支持13所中职学校建设11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省长罗保铭从省长备用金中又拿出资金支持学校食堂建设;广东省深圳市2010年财政超收部分安排教育经费4亿元,为建市以来安排超收最多的年份,并自2011年开始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
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浙江、甘肃、湖北、黑龙江等省也确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够全面、持久地得到保障。在财政投入的强力保障下,各地的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真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教育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蓝图也因此一步步变成现实。
新疆从2011年4月1日起,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有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实际缴纳3种税额的2%缴纳地方教育附加。从过去的1%到如今的2%,地方教育附加这看似不起眼的1个百分点的提升,却给地方教育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修建中小学校舍,改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经费有了着落。
上海市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从2011年到2015年,计划投入140亿元启动实施十项教育工程。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这些工程将为上海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保障。
近日发布的河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3年,河南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其中新建公办幼儿园将达到4000所,力争幼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87%以上,70%以上的幼儿园基本达到办园标准;“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投资1.1亿元每年建设4个省级基地、20个县级基地,最终建设20个省级教师教育基地、100个县级教师教育基地。
“学前教育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焦点字眼高频出现在18个省份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中,分别有20个省份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列入改革试点和工程攻坚。
长风破浪千帆竞。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你追我赶、狠抓落实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