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团贵州省委对外公布了接受抗旱救灾捐赠的账户,当天便募集到100多万元资金。这些捐款以及特殊团费很快便被分发到贵州省数个受灾严重的地区。
当天,针对持续半年之久的严重干旱灾害,团贵州省委、省青联、省学联、省少工委共同发出《致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少先队员抗旱防灾的倡议书》,号召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积极行动起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积极投身到抗旱防灾中来,用实际行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为夺取抗旱防灾的全面胜利作出贡献。
在贵州省抗旱救灾工作中,共青团员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组建了青年抗旱突击队、青年志愿者送水队等。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抗旱保苗,并加强宣传,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发动更多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为灾区群众带去更多帮助”
3月26日上午,遵义市凤冈县天桥乡新合完小的200多名师生每人领到一瓶矿泉水。自去年9月贵州省发生秋冬春三季连旱以来,乡里的水源日渐干涸。为了让师生们喝上水,学校只能专门安排几名老师,每天轮流骑摩托车到几公里外运水回来。
与此同时,7000余元捐款交到了校长手中。这笔来自凤冈县团员青年的捐款,将为学校新增一个蓄水池,缓解师生的饮水和生活用水困难。
团省委的倡议书发出后,团凤冈县委在短短几天内就募集到3万多元资金,他们决定以“共青团凤冈县委”的名义,在受灾最严重的5所学校援建蓄水池,并动员三支一扶志愿者和消防青年志愿者组建起50人的抗旱救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灾区群众提供送水服务,为兴建饮水工程提供人力支持。
“谢谢团委的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水!”六年级学生王宏文说。团凤冈县委副书记王朝前注意到,很久没有大口喝过水的孩子们排队领水时的表情都兴奋而急迫,拿到水后,却只是细细地抿上几小口,便盖紧瓶盖,放到书包里。
他们告诉王朝前,要将这瓶珍贵的矿泉水带回去和家人分享。
孩子们的懂事让王朝前十分感动:“我们要回去发动更多的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多奉献一分力量,为久旱之中的山区群众带去更多的帮助。”
“再苦,再累,也要多送一点水”
基层团员青年早就冲到了抗旱救灾的第一线。
在正安县,红彤彤的消防车一趟一趟地往来在山区小道上,车身上悬挂的“抗旱救援,青年在行动”条幅猎猎作响。这是受灾乡镇的村民每天都翘首盼望的青年志愿者送水来了——他们每跑一趟带来的清洁水,基本能够解决村民几天的吃用水问题。
正安县是这次受灾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旱灾露头早,涉及面积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少,强度大,水源缺,土壤失墒快。去年12月,县“抗旱救灾青年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一个村组一个村组地跑,把水送到受灾群众的家门口。
正安县地处高山地区,很多乡镇都被高山环绕,最缺水的地方往往是交通最不便利的地方。在崎岖的乡村小路上,随时都有掉下悬崖的危险,大型消防车无法行驶,即便是每回只能运载1.5吨水的小型车,也常常半边轮胎挂在路外。
正安县抗旱救灾志愿服务队队长、正安县消防中队团支部书记刘笑禹说:“有的村离县城有70多公里,路又特别烂,来回要走4个多小时,每回只能拉1.5吨,为了满足一个村的用水,有时候要跑3趟才够。”
志愿队往往早晨7点集合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县城,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候,队员们连续两个星期奔走在偏远乡镇。
让刘笑禹印象深的一次,是给一个村的小学送水。“我们是用水带连接消防车,将水压出去,在压完之后水带里还会有一点余水。在我们收拾器材的时候余水溢了出来,孩子们一拥而上,来洗他们可能很久没有洗过的小手。当时我就想,再苦、再累,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多送一些水。”
“志愿服务更加细化和人性化”
除了送水志愿者,一些活跃在抗旱救灾一线的志愿者也在默默无闻地奉献。
“可能他们的服务没有送水志愿者那么引人注目,但他们将自己的专长与抗旱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使志愿服务更加细化和人性化。”团遵义市红花岗区委书记林黛君说。
为了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一支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走遍了红花岗区的大小乡镇,采集新发现的水源样本带回来检测。
“灾民们每新发现一处水源就迫不及待地取用,所以我们要及时跟进、尽快检测水质水源是否安全,细菌是否超标,重金属是否超标等。”医疗志愿者王健说,饮用不洁水后最易发生的是胃肠疾病,志愿者们每到一处都主动搜索病例,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免费送药。
最多的时候,志愿者们一个星期内检测了30多份水样。在这支医疗志愿服务队的努力下,全区发生旱情以来,没有发生过饮水安全事故和疫情。
28岁的罗科翔是遵义市红花岗区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也是一名“三关工程”志愿者。旱情发生后,他主动与团红花岗区委联系,要求加入送水队伍,走访由于旱灾导致生活更困难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我们‘三关工程’平时的关注对象就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下岗职工的家庭。旱灾发生后,我们想到,对于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来说,每天走几公里路去挑水一定是力不从心的事,所以一定要去看一看。”罗科翔说。
于是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罗科翔便和他的同伴跟着送水车下乡。每到一个村,村民们扛着大小水桶前来接水,罗科翔他们就走访目标家庭,帮助抬水或送去自己筹钱买来的饮用水和学习用品。
深溪镇大窝乡有一户特别困难的家庭,老人没有了劳动力,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要先挑水,待家里的水缸满了,才能坐下来做作业。志愿者们看到这种情况,便约定一周两次,轮流送水到家,把孩子的肩膀和时间“解放”出来。(记者 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