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2008年)国际儿童节前后,四川汶川地震中大量的校舍倒塌事件引起社会各界进一步反思,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关注乡镇学校等公共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已成广泛共识。
“如果按照建筑规划严格施工的建筑,在地震中并不会倒塌。凡是瞬间垮塌的房屋,肯定不符合建筑规划要求。要么设计不符合,要么施工不符合。”日前,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汶川地震给中国的建筑行业上了一课。除了建筑标准的修编,更重要是施工的规范。”
在梁伟任职的清华城规划院,院长尹稚曾于5月23日带队奔赴重灾区进行现场调查。
5月28日,在各界对汶川地震中学校建筑大规模倒塌的质疑声中,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对于校舍倒塌调查的五点结论。结论将校舍倒塌的原因归结为:“一、地震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二、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集体伤亡人数比较多;三、教室楼面负荷大,学生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走廊、楼梯是建筑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四、倒塌的相当多校舍建筑时间比较长,校舍陈旧落后;五、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设计方面的先天性缺陷。”这一结论引起公众广泛议论讥评。
截至目前,四川省教育厅并未公布详细的调查结果和数据。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据官方有关统计,截至5月26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学生死亡4737人,伤者1.6万余人,重灾区学校倒塌面积为199.7228万平方米。目前,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及建设厅的官方正式确认。
脆性倒塌与延性倒塌
《财经》记者采访的部分建筑业专业人员在谈到建筑物倒塌时,特别强调“脆性倒塌”和“延性倒塌”之别。
他们指出,地震超过预计强度,并不意味着符合建筑质量标准的建筑物必然倒塌。即使倒塌,由于建筑质量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倒塌方式,并不意味着必然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
原建设部于2001年7月20日发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下称“建筑抗震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物必须达到一定抗震设防标准的强制性规则。其首页即表明:“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失或者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计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建筑业内俗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以此说法,尽管四川此次发生地震的大部分地区,过去的抗震设防烈度多为7度左右,但这仅仅是指,当遭遇7度地震影响时,达到要求的建筑物基本可以继续使用;如果地震影响超过7度时,则应该努力做到“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结构力学专家、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第四研究所所长何放龙指出,按照新修订的抗震设计规范施工,不至出现如此惨烈的倒塌场面。“混凝土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事先按照安全计算公式设计防震标准,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他说。
就职于北京一家全国性专业研究机构的土木工程师王邦进在其博客上指出,实际上,在建筑业内,对此规则的一般理解是,如果抗震设防要求为7度,即建筑物抗震的下限是7度。
因此,按照上述“建筑抗震标准”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在遭遇罕见的汶川8级地震时,虽然不能说一定不会倒塌,但以此为标准,亦绝不能反推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超过设防要求,倒塌即合理。刘汉小学等多所在震中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倒塌,也没有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便是最好的例证。根据相关报道,如刘汉小学之类的建筑在设计之时,并未自行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只不过工程监理真正尽职,确保了水泥质量和工程质量。
另据土木工程师王邦进介绍,建筑遭遇强烈地震倒塌的方式,可分为脆性倒塌及延性倒塌。按照抗震标准建造的房屋,如遇超过其设防标准的地震,可能会发生扭曲变形的现象,但不会瞬间倒塌,从而为人们留下充足的逃生时间。这类延性倒塌,可以确保更多的人可以在地震发生之时逃到户外。但在汶川地震中倒塌校舍,多为几秒钟内即变为废墟的脆性倒塌,却辄数百学生被埋,几无逃生可能。在日本阪神地震等国外类似的特大地震中,类似四川此次学校建筑大规模脆性倒塌的现象极为罕见。
这其中,究竟是“地震超过预计强度”,还是建筑物设计不规范,甚至是相关环节在这些公共工程建筑过程中偷工减料,原因恐难一言蔽之,须有专业和权威专家组成调查组逐一排查。
更何况,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程度,本就随着距离震中的距离越远,呈逐渐递减之势。这意味着,尽管汶川震中发生了8级地震,超过了当地的设防烈度,但其他许多区域,例如都江堰的地震烈度,就未必一定超出了原定的设防烈度。这意味着,很多非震中区域学校的倒塌,则更多可能源于建筑质量等“人祸”,而非地震“天灾”。以媒体报道比较集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新建小学为例,在这些学校倒塌的教学楼周边,大量民宅依然巍然耸立。
美国乔治亚州注册建筑师安德斯·卡洛斯曾就职于美国安全监理机构,并在建筑业从业30余年。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其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多年经验,仅从照片便可发现,许多倒塌校舍系建筑质量问题。“那些倒塌的学校,如果运用更充足的金属丝加固钢筋,之后灌注水泥,地震发生的话,建筑可能会开裂,但是绝不会倒塌成这个样子。”卡洛斯表示。
前述清华城专家在安县秀水镇的调查中发现,一条受灾后房子倒塌严重的老街上,建筑质量问题十分突出,“无正规设计加之偷工减料及野蛮施工是造成严重震害的根源”。
乙类建筑
中国在2001年-2005年启动了校舍二期危改工程;此后,2006年-2007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四川总共下拨了约10亿元,专项用于校舍危房改造。此次地震的倒塌学校暴露出危房大量存在的事实,教训至为深刻。
四川教育厅文件中“教室楼面负荷大,学生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走廊、楼梯是建筑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之说法,专业人士难以认同。他们指出,学校建筑的确存在一些“天然性缺陷”,但这正是在校舍设计阶段应解决的问题,而非事后解释倒塌的原因。依据中国现行《建筑荷载规范》,教学用房的荷载设计不低于每平方米200公斤;楼梯阳台等人群疏散要道,荷载不低于每平方米300公斤。
“以此标准来进行设计和建造,就可以保障安全。为达到抗震标准,学校在设计上,并没有类似抵抗负荷过大之类的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所谓因负荷过大而造成的垮塌,只能从建筑设计和质量中去找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土木工程师告诉《财经》记者。
事实上,倒塌的聚源中学旁边,即是没有倒塌的聚源小学;倒塌的北川中学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倒塌的刘汉小学,这些均从侧面说明,所谓“设计缺陷”决不成其为学校倒塌原因。
中国的“建筑抗震标准”将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四类。学校建筑属乙类建筑,其抗震要求比列为丙类建筑的普通民宅更强。其原因,正在于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属于应该优先保护的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对于学生集中的校舍建筑,提出了更高的抗震标准,目的正在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而汶川地震之灾,恰恰在于这种标准并未得到落实,其间鲜血换来的教训至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