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其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教育资源共享的推动作用也极其显著。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旨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共享理念的缺失
精品课程工程建设已历经8年,组织建立了一批优秀课程,并在网络上公开共享,初具雏形,比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www.jingpinke.com)已经收录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4000余门,但仍存在课程上线不及时、不全面,课程更新及后续维护工作缺失,用户体验互动较少等问题。种种问题的根源是共享理念的普遍缺失。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利用优秀课程资源的意识,将工作重心放在传统的评优环节,而忽视了后续的共享工作。高校的负责人对于精品课程的理解也重在评比和推优,急于展示自己的教研实力,加紧加快建设本校的精品课程。直接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受到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压力,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这种无利可图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常常是出于完成任务的心理,对于共享理念的理解也很缺乏。广大的共享资源的使用者,使用资源后较少对其提出改进建议,一定程度上造成共享资源的更新难以跟上时代。
整个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不到位,自然有许多原因,比如体制、技术。但无论是体制还是技术,这些都是外在的或者人为因素,它们都可以随着认识的改变而改变。而共享理念恰恰就是根本性的人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观念问题。凡事理念为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找对正确的方向,最高效地把事情做好。在精品课程网络化的共享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理念缺失。我们将所有参与精品课程的人按照分工的不同分为三类:决策者:把握建设方向;执行者:贯彻执行上级理念;使用者:享用资源并对资源评价反馈。
目前,自上而下的参与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 决策者,即作为制定计划决策的人,不能以共享为最终目的来看待精品课程这样的工程,或者虽然在书面上以共享为宗旨,但实际操作中却偏离这个宗旨,逐渐将其策划成推优评优的政绩工程,显然是对教育资源共享精神有意无意的误读。
2. 执行者,即作为各级参与精品课程网络化的学校及其教师,受限于上级对计划的理解,本身也对共享精神理解不足,对于共享理念没有重视,最终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以及课程质量的下降。
3. 使用者,即享用精品课程网络化成果的用户,在使用资源的同时缺乏共享理念,没有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一定程度上导致共享课程难以及时更新,同时也打击了课程编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令其以为自身的工作毫无价值。
从利益协调视角树立共享理念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加以阐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受到利益驱动,这里的利益可能是个人的经济收入、愉快感受,也可能是个人价值观中所认为的更重要的长远的好处。事实上我们提倡开放与共享,也正是为了长远的利益。当前我们的共享理念难以有效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参与者得不到预期的利益,缺乏热情,就不愿也不能理解其宗旨与精神,导致很多工作流于形式。
要让参与者得利,激发其积极性,从而使其深刻理解共享精神,通过调整评价标准等方式使他们的利益与共享理念一致是其理解并逐渐树立共享理念的有效途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