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讯,2009年12月22日,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学第五届信息化年会暨第九届教育技术年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信息化效益和用户的满意度”。出席嘉宾有中山大学副校长许家瑞、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处长付恒升、广东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彭红光、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黄达武、清华大学教授蒋东兴、复旦大学教授宓詠、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顾涛、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副主任王哲、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韩玲等。大会由《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独家媒体支持,中国教育网作全程报道。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吴汝明演讲的题目为:医改背景下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图为: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 吴汝明
下面是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吴汝明演讲实录。
吴汝明: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听了一上午的报告大家可能很累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把这块讲快一点。我给大家汇报的内容是医改背景下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为什么说它是医改背景下的近来呢?我们知道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是推出了一个医改的方案,这个方案可以把它概括成四梁八柱,它的重点是要解决医疗服务的精准性的问题,还要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怎么样进行呢?其实提高信息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一共是有五个学院,包括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和医学院,这些医院都是在国际上知名的医院。这个是整个医疗团队,除了八家附属医院之外,我们还有分院和校区的总部。从2006年开始,学校领导就提出了一个口号,走进一家医院,八家医院为您服务这样一个口号,这个口号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医疗信息的共享。从2006年以后,2007年基本上都是在禁止平台的调研和技术路线和技术架构等等,经过了比较长的时间,在2008年10月医疗信息工程和平台的工程正式启动,到现在大概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从去年的10月正式启动到现在大概是过了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
医疗信息平台共享的理念首先他是有一个八字方针“标准、共享、创新、平台”,近期的目标首先是进到大学的平台建立一套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这是近期的目标。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定位,一个核心是电子病历,四类服务功能,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服务教学、科研;服务管理。最终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寓管理于服务中,最终的落实是落实在服务商。
这个是临床方面服务的内容,包括网上的会诊和网上的转诊和转检等等。
服务患者可以通过“中大医疗”公众门户,形成医患互动空间。患者查询服务:8家附属医院医疗资源与特色,如专科、专家、医疗项目、收费等情况;开展健康教育;实现一卡通,就诊更便捷。
下面看到的是我们医疗信息共享的总体架构,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总体架构是分三大块,如果是能够在各个医疗机构里面都推行他的标准的话,我们这块涉及集成这块是可以去除,因为将来医疗机构只要放一个引擎,它就可以跟这个平台进行数据的交换。
下面是目前平台的功能架构,主要是提供了四大类的服务,一个是医患的互动平台,一个是临床的知识平台,还有一个是医疗管理的平台,还有一个是教科研支持平台。这每一类的人员都有丰富的服务去支持他们的需求。
另外一个功能平台是充分的考虑他的安全管理,这涉及到病人的隐私和法规,所以它的安全要求是非常高。从平台安全考虑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论证和考虑以后,提出来一个方案,大家可以看到它是可以详细的对各种人员都有相应的方案。这个是管理体系各个具体的部分,从环境到数据实际上都有相应的措施去进行安全方面的保障。
概括一下我们做了这个平台它的技术要点,首先就是标准化、规划化,因为这个是平台发展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它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第二个是成熟的系列产品支撑。第三个我们整个是基于SOA的技术架构,第四个我们平台是采用数据集中共享的方式,它将来的数据处理不是公布在各个医疗机构,而是把这些数据集中在平台上。第五个是完善的平台安全性设计。第六个是丰富的功能、业务组件。
目前我们医疗平台的发展,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进展,在4大类服务方面,形成了16个共用组件和86个子服务组件的详细设计成果;完成70%以上的开发工作。下面是一些细节我就不再讲。
最后看一下关于平台未来发展,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横向扩展:扩大中大医疗网各种直接服务的范围。基于中大医疗网数据二次利用类型服务的推广;实施范围从五家附属医院逐步扩展至中山大学医疗团队全部成员,包括8间附属医院、7个分院、4个校区门诊部,7个社区服务中心、5间非指数附属医院与29间教学医院配合新医改方案的建设要点,联合和利用中山大学八家附属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以及大学各学科的优质资源。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