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以“新时代、新计算、新理念”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在厦门盛大召开。继当日上午大会主论坛隆重召开后,计算机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分论坛精彩继续。
计算机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分论坛现场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要求,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培养计算机类专业紧缺人才,不断提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五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特组织计算机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分论坛。本次论坛以“创新教学,数字引领”为主题,探讨计算机教育产学资源建设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优秀的产学资源对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作用等内容。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防科技大学毛晓光教授担任论坛执行主席。
会议首先为计算机类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课程配套资源获奖老师进行颁奖,几十所高校的180多位一线教师,凭借他们的出色工作和卓越贡献,在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此次荣誉。他们不仅在课程和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更通过他们的创新实践和深入研究,推动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他们让每一份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他们的工作无疑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引导,也是对教育事业最宝贵的贡献。
随后,2023年度“厦门市计算机教育优秀教师计划”颁奖仪式顺利举行,五位杰出教师荣获表彰。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热情,为推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作报告
人工智能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阶段,涉及的内容繁杂,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科体系。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报告,强调了理解这个复杂领域的重要性。他认为如何从繁杂的内容中选取合适内容,是“人工智能导论”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马少平教授的新书《艾博士:深入浅出人工智能》以师徒对话的形式,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总结为五个阶段,从不同阶段中选择主要的方法,整理成学生应全面掌握的内容。
清华大学马昱春教授发言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清华大学马昱春教授围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作主题报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以核心课程为抓手,通过开展教师沙龙、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课程思政研讨会等活动, 不断凝聚共识,通过同行锦囊、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形成示范性,梳理全系课程中典型的思政案例,从而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助力教书育人的课程思政范式。她强调,课程思政的重点是以知识为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重点发力“课程好+思政巧”,以优质课程和巧妙思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思政亮点。
国防科技大学周海芳教授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国防科技大学周海芳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她认为,如何围绕计算机类课程特点建设数字化资源体系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问题。报告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列一流课程建设情况为基础,介绍课程配套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成果应用以及机遇和挑战。她强调,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用心去理解学生、设计课程和引导学习过程;不忘初心,以充满爱心和关怀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陆军工程大学张睿教授发言
数字化和智慧化是时代的特色,数智赋能的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陆军工程大学张睿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数字化和智慧化的课程迭代式建设与发展--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的报告。他认为,课程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迭代式建设与发展,是教育数字化的基础和必由之路。课程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育人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数字化和智慧化教学为牵引,不断迭代升级课程资源体系和教学策略。报告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打造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资源,创新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全过程学习评估与反馈机制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建设方式突出课程的内涵式建设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和教师精准化施教,进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五位获奖教学案例和获奖课程配套资源代表老师分别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他们深入阐述了在设计和实施这些案例及资源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厦门大学谢怡副教授发言
厦门大学唐璐助理教授发言
厦门大学谢怡副教授和唐璐助理教授以“从理论到实践--简单路由器的设计与实现”为题,对她们的获奖教学案例进行了介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具有内容覆盖广、应用性强和前沿性强的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与实验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成为实验设计的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简单路由器设计与实现实验。这一实验设计不仅关注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应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初步创新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层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天津大学魏继增副教授发言
天津大学魏继增副教授以“计算机系统设计--造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为题,对他的获奖教学案例进行了介绍。“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围绕“复杂工程问题--造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通过构建产出驱动的知识体系,设计项目式实践体系,开展理论实践同向同行的混合授课模式,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开展对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制,旨在培养掌握自主可控技术的信创领域创新型人才。
大连外国语大学杨晨副教授发言
大连外国语大学杨晨副教授以“数据之美:SQL实验教学案例中的中华美德传承”为题,对他的获奖教学案例进行了介绍。他强调,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知识层面的传授,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聚焦于SQL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通过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具体案例,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实验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引导他们关注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重要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品德与技术的双重提升培养,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数据库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张津丽老师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张津丽老师以“算法思维培养教学实践--以查找算法为例”为题,对他们的获奖课程配套资源进行了介绍。她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检索领域较经典的查找算法为例,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探讨算法思维培养教学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为建设数字化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