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仓储的“鸡肋”现象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也称为“机构知识仓储”),正在得到一些研究机构的认可。
截止到2011年2月26日,在OpenDOAR上注册的机构仓储有1873种,中国有10家,大陆地区有4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系机构库、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厦门大学。在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ROAR)上注册的机构仓储为2172种,中国有13种,大陆地区增加了浙江大学、奇迹文库、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肺癌杂志。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一些知识仓储,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机构仓储等没有进行注册,但通过对国内外机构仓储的关注,可以把目前国内外机构仓储的现状可以归纳为:
1.机构知识仓储还未深入人心。超过53%的研究人员“从未听说过”机构仓储。
2 .机构仓储正得到研究机构的重视。这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机构仓储的新版本发布及想方设法提高仓储文献系统性的努力中不难看出。
3.从仓储个数、仓储文献数量、访问量上看,中国的机构知识仓储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4.国内外机构仓储的作用还有待提高。目前除了CiteSeerX、Highwire、DOAJ当少数开放资源较多的仓储有较大的访问量外,大多数科技人员还是把一些专业期刊、数据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大多数机构仓储还没有足够的学术影响力。在众多的知识仓储中,只有ArXiv由于预印本文献的质量高,形成一定的影响,而大多数机构仓储反映平平,变成公开发表文献的成果库。
机构知识库中的各方需求
机构知识库的原始动机和解决科技文献费用的承受性密切相关,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机构知识库在解决资源费用上的成效不太显著,但其产生的其他积极影响,为机构知识库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机构知识库建设方的需求
机构知识库的机构源动力主要有:
1.机构知识库是机构历史的重要组成
机构成员发表的作品是机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2.机构知识库可集中展现研究成果
机构成果的集中显示,不仅仅是展现机构科研实力的一扇窗口,对成果取得者也是一种肯定,可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3.机构知识库可成为机构创新的摇篮目前的创新大多通过论文、专利形式来体现,而机构知识库文献的评审过程和传统期刊采用的同行评议机制相比,效率更高,在维护首创权方面提供了一种选择。
这一点从2006菲尔茨奖授予在ArXiv上通过预印本给出“庞加莱猜想”证明思路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等三人而没有包括给出最后证明的中国数学家朱熹平的事件中不难看出。
4.提高机构成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机构知识库属于开放存取的绿色道路。把机构成员成果集中起来形成机构知识库,实现基于学术研究目的交流,让更多的读者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将会提高机构成果的影响力。
对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能还会有其他初衷,如降低数据库采购费用,便于和其他机构知识库进行交换分享等。
机构成员科研工作的需求
机构知识库的来源和用户为机构成员,虽然机构成果库的建设方为机构,但主体为机构成员。科研人员的需求体现在:
1.最新科技信息的便捷获取
科技人员需要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并获取到需要的文献,要求及时、全面。公开的一些知名期刊(如电器领域的IEEE系列期刊、生物领域的cells、Plos Biology)、数据库(如Elsevier、Springer、万方、知网)、开放存取知识库(如DOAJ、Citeseer)、基金项目网站(如基金委网站、万方学术会议网站)更能满足研究人员这方面的需求。
2.信息的过滤、精选
科技人员都期望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获取尽可能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SCI、EI的价值就在于帮助科技人员从越来越多的产出文献中遴选出高价值的文献。
3.学术社交和交流
关注自己所在领域知名专家的所思所读所作,结交自己所在领域的同行,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更需要像Researchgate这样的科研社区和QQ、MSN、飞信之类的即时通信工具。
4.文献管理的应用
需要便捷地管理收集的文献。CiteUlike、connotea、EndNote、Mendeley、Refworks、NoteFirst等网络版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以及“网博士”网页捕获工具,会为一线研究人员提供更实在的服务。
5.成果发表
科研人员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而目前发表渠道是期刊、会议、专利、承担项目。机构知识库的预印本的社会承认度和大多研究人员的期望还有距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