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机构仓储是中国大陆地区高校首家推出并提供开放获取的高校机构仓储,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厦门大学机构仓储推出之后,在图书馆界不断推动开放获取运动的影响下,不断有其他高校的学者前来考查,甚至被作为学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来研究。本文就厦门大学机构仓储的创建、建设模式和资源共享模式等加以介绍,并浅谈发展机构仓储的几点思考。
为顺应国际上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以及应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长期保存问题,厦门大学图书馆很早就开始关注机构仓储的发展,并于2005年7月8日与50多所大学图书馆一起签署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
厦门大学图书馆于2006年8月正式推出厦门大学机构仓储系统(又名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接受本校教学科研人员注册并上传学术资源。
厦门大学机构仓储的建设模式
1、软件选择
在构建厦门大学机构仓储时,可供选择的软件类型包括了商业软件、自开发软件和开源软件,基于当时项目属于探索和试验性质,以及考虑系统开发的难易度,本馆偏向于采用开源软件构建。当时可供选择的开源软件包括EPrint、DSpace、Greenstone等,经过文献调研和测试对比,我们认为DSpace系统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系统安装应用上相对比较容易;DSpace开源社区活跃;DSpace为后起之秀,功能设置等各方面更趋于合理;DSpace用户群体有不断壮大趋势。之后的实践证明,我们选择DSpace是正确的,据opendoar网站统计,截至目前,在机构仓储构建软件领域,有37.5%的机构仓储使用DSpace软件构建,远远高于其他软件的比例。
2、资源组织
厦门大学机构仓储中的学术资源组织基本上采用三个层级:第一层,即最高层,为厦门大学的院系和研究所,对应DSpace的社区(community);第二层为预先设置的专题,对应DSpace的合集(collection);第三层为条目层,为具体的学术资源。
预先设置的专题包括“已发表论文”、“会议论文”、“演示文稿”和“工作文稿”。“已发表论文”专题是指学者在正式出版机构发表的期刊论文或论著;“会议论文”专题是指在学术性会议上宣读及刊用的文章或论著;“演示文稿”专题是指学者在教学活动、学术会议活动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中宣讲的演示稿等;“工作文稿”专题是指学者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初步成果、工作笔记、研究进展、科研数据结果等。这些设置可以根据系统实际运行需要,随时作出调整或增删。
用户提交学术资源时,首先要明确该资源的责任者是属于哪个院系或研究所(第一层),再确定该资源内容属于哪个专题(第二层),然后就可以上传。
3、资源收集与提交
厦门大学机构仓储资源收集与提交经历了几个阶段,2006年刚推出之时,由本馆学科馆员深入到各个院系宣传厦门大学机构仓储,并在不同场合(如讲座、会议等)推介厦门大学机构仓储。同时挑选各个院系和研究所若干个知名学者为代表,收集并上传其学术资源(以期刊论文为主),以此作为厦大机构仓储的早期学术资源。希望能以这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作品为“榜样”,带动其他学者的跟进。如此通过2年多的运行,虽然有不少的学者在系统上注册,但实际提交的学术资源数量并没有原先预期的多,系统资源数量增长缓慢。经过调查研究和讨论,我们认为,如果没有行政命令督促提交或其他外在力量的驱使,期许本校学者自觉向机构仓储提交大批量学术资源不现实。因此,我们决定由本馆的学科馆员收集并提交本校学者的学术资源,同时把提交的结果知会反馈给学者。在此后的时间里,机构仓储中内容收集和提交有了保障,数量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厦门大学机构仓储系统收集本校学者学术资源数量近一万条。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