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袁晔)中国科学家正在一项诺贝尔奖获奖研究的基础上,加紧开发利用手性技术,以争取在制药、生物技术等领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手性技术是当今有机化学领域的一项前沿课题,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正是在人工合成具有新特性的手性分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专家解释,一些有机物、特别是许多天然产物和人体内的活性分子都具有两种形态,这如同人的左右手,组成成分完全一样,但在结构上是成镜像对称的,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手性分子”。在药理领域,互为手性的分子中一个可能具有疗效,而另一个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而手性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药物中不起作用或有毒副作用的成分剔除,生产出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从而让药物成分更纯,在治疗疾病时疗效更快,疗程更短。
在此间的一个手性技术与制药业应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丁奎岭教授指出,中国科技界也越来越重视手性技术在药物合成、现代农业、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学专家正涉足于手性研究领域。
科技部于本周二宣布全面启动总投资近200亿元的12个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中,手性药物的开发被列在重要位置。“手性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研究”等课题也已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重大项目。
来自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的瑞典科学家林勃格教授说,手性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癌症药物的开发上。手性药物的销售额已占到全球药物销售额的20%,并且还在增长。他举例说,由于疗效显著且用药量低,治疗消化道疾病的纯手性药物埃索美拉唑自2000年问世以来,在全球的销售额已突破10亿美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