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5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新年伊始,一场反对学术腐败的正气在中国科技界日渐高扬。弄虚作假者受到震慑,求真创新的学风开始回归,对此,社会各界给予了肯定。
连日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负责人分别发表谈话,表示支持舆论界对学术腐败现象的揭露,要求科技界加强自律,同时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筹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学术界本是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随着浮躁之风的兴起,一些人为了要房子、票子,提职称,攀高位,更加急功近利,行贿造假,不择手段,使神圣的科学殿堂遭受严重玷污,败坏了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愤慨。因此,反对学术腐败,不仅是社会各界的呼声,也是学术界绝大多数学人的意愿。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科技人员纷纷表示,揭露害群之马,只会有利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事业的推进。
据介绍,学术腐败在国外早已有之,称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侵权、剽窃、伪造数据等。在科学史上,靠作假骗取荣誉和头衔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而,假的就是假的,纵然相隔几十年,作假者终究要被揭露出来;而一旦被揭露出来,此人就会被整个学术界所不齿。一失足成千古恨,作假者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重的。所以,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培养学生时,十分强调培养科学家的良心。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品格也是高尚的。
记者近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研讨会上了解到,关于治理学术腐败,专家建议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要加大学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应从小学开始。为科学献身是人的一种信仰。科学精神是人的基本素质。科学道德应以自律为主,而自律要有一套规则。在这方面要研究和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修改我国目前一些不合理的评审和考核制度,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科研成果在(专业刊物上)正式发表之前,不得向媒体透露,以免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成果流入社会。因科学道德问题导致违法行为的要通过适用法律来解决。院士既然是国家授予的一项最高学术称号,那么两院院士都有义务为国家作出承诺,做维护科学道德的表率,履行收入申报制度和按比例上缴制度。中国科技界求真创新学风的弘扬,必将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勇于维护科学的圣洁(今日新语)
成平
学术界的腐败,有其自身特点。一类是较明显的,如向项目评委请客送礼、对科研部门主管人员行贿、贪污挪用课题经费等,可以通过监督、验收、审计、调查等手段发现,依据政纪法律处理。
另一类则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对更改试验数据的人,不重复做相关的实验,不可能发现问题;对有人改头换面剽窃他人的成果,不反复查验相关论文,也不会引起警惕。诸如此类,科学界之外的人是没有能力鉴别的。用学术界的行话来说,只有“小小同行”才有可能发现。
“小小同行”意味着圈子很小,意味着“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些人抱着不愿得罪人的心理,甚至置科学精神于不顾,顾左右而言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科学发展到今天,门类越来越细,程度越来越深。不要说外行,就是内行往往也只有看热闹的份儿。要不然,怎么经常有导师看不懂研究生文章的事?
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在研究工作中作假,不在学术活动中违法乱纪。这是对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安命立身的传统修养。但仅仅洁身自好还不够,还要有一批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勇于站出来揭露同行的作假行为。
我国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有很强的正义感。近年来,从“基因皇后”到“核酸事件”,从“论文抄袭”到“专著剽窃”,学术腐败一件件被揭露出来,并得到处理,这既表现出了学术同行维护科学尊严的勇气,也是科学界严于律己的结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