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22日电(记者李鹏翔 张先国)针对当前我国科技界的浮躁现象及不端行为,湖北省一些专家学者日前提出,对于这些新的腐败现象必须“重拳出击”,全面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打严治,全力遏制。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俐娜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家拨出较多资金支持“973”、“863’、“十五”重点科技攻关以及国家重点科学基金项目,不少单位和个人不惜一切手段抓项目,往往是会拉关系的人、急功近利的人或“名人”易拿到大笔经费,而真正在实验室和一线埋头研究的人很难拿到大项目。由于项目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低水平重复、跟踪、仿制性“成果”多,而原始创新性、属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以及真正高科技成果却不多。甚至科学上的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不属实的署名及浮夸现象也在抬头。令人担忧的是,“院士”也被商品化,使院士成为一种荣誉和特权的象征。
长江科学院的刘崇熙教授也认为,由于过分要求“年轻化”,使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人,在短短几年间成为教授、博导以及国家专家组成员,有的青年专家逐渐丧失为科学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不再为科学而忍受清贫和寂寞。
要在全国倡导良好的科学道德风尚,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科技管理与监督机制,为此,张俐娜教授、刘崇熙教授、华中科学大学李柱教授等6位博士生导师建议,国家科技部尽快成立科技监察委员会,由200位全国科技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在职专家、学者组成,分成不同学科组。其主要任务是:检查和监督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和执行;处理科技和教育界不端行为;对科学道德法制建设出谋划策。
加大对国家重大项目立项的监督以及项目进展中的透明度,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对缺乏创新性的应立即取消并追回余款,对购入的重大仪器设备长期搁置或利用率低的应立即调走。对造成立项失误或不端行为的专家组成员的投票应追究责任。同时,尽快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包括淘汰制度,使两院院士不断作出新贡献,对腐败现象依法进行处理和惩治,决不姑息。(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