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一向被认为专业人士的专利,而很少为圈外人所关注。然而,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研究八角茴香与卤鸡肉挥发性风味关系的博士论文,却引发了网友热议,其答辩照更是在网上疯转。
这篇8万字的论文,引发了N种声音。其中,质疑者认为,8万多字用来研究一种菜品,有点儿小题大做;赞扬者则认为,该论文“接地气”对生活有用,希望能成为吃货的福音。针对这些疑问,其导师的回应是:该论文是国家课题,符合要求,不应该将学术理解成普通的“做饭指南”。
笔者认为,该论文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与其选题新颖有很大关系,乍看该论文,真有点像是一道菜品的研究,这对于民以食为天的国人来说,怎能不睁大眼睛呢?另一方面,这种着眼于应用的研究超出了人们惯性思维中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而这应该是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在一般人的惯性思维中,博士论文研究应该是着眼高端、把握前沿,钻研一些少有人触及的陌生领域,并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是一种“高大上”的研究。一旦新的研究视角出现,这种常规思维就被打破了,因而引发争议就在所难免。这说明,我们很多人对博士论文研究还不甚了解,或心存偏见,总认为高精尖的研究才能算博士研究,博士研究不应该如此“俗”。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要知道,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都是完全脱离百姓生活的神秘实验和高端探索,也包括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却容易被忽视的基础性研究。这些基础性研究,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往往蕴藏着耐人寻味的道理。拿中国特色美食为例,对于吃了好多年的国人来说,好像毋需多言,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其中道理未必被人熟知。这就需要研究,需要从人们吃出来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科学实验,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真理的飞跃过程。同样,对于这些经久不衰的传统美食,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已经说明这绝非是一道简单的菜品,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法,更是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标识。从此意义上,研究传统美食,不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由此可见,这篇美味博士论文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颠覆了人们对博士论文研究的常规理解,也就揭开了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原来科学研究并不一定都是神秘的、高端的,也可以如此“世俗”,充满生活气息。正所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网友的质疑,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应该是思考。让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人员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研究者与普通民众之间还存有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鸿沟和隔阂,而这需要弥补,科学研究更应该多一些接地气,多一些生活气息,多与民众日常生活“亲密接触”。一言以蔽之,科学研究,并不是完全脱离民众生活的世外“遐想”与“实验”,而是事关民生、关注大众生活的科学实验,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让更多的科学研究走进群众的生活,让人们理解科学研究。此外,在课题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关注着眼于应用、着眼于民生的课题。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研究才能真正地大众化,并实现“化”大众的目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