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收藏家高继生老人在保养照相机 CFP供图
“‘上海Ⅳ型’堪称海鸥相机中的经典之作,为我国相机制造业树立起了一个典范,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
“任何市场都应该有中国自己的品牌。我们始终有这样的信念在。”
相机,承载着太多人的成长记忆,也记录着共和国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相机制造业在整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从模仿起步,不断探索,逐步壮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在,国产数码相机虽然一枝独秀,但在“每一个市场都应有中国品牌”的信念支撑下,依然在勇敢前行……
佳能、尼康、索尼……似乎一度成为我们挑选相机时仅有的几个选择,可要是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接触相机的人聊起来,他们会很有感情地说起海鸥、凤凰、紫金山……而现在,“2009年起,我们都是爱国者”的广告语在北京随处可见。国美商城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北京数码相机销量中,爱国者T60位居榜首,国产数码相机销量首次超过了日本品牌。
海鸥单反成了摄影人身份的象征
海鸥相机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也许只是有所耳闻,或者仅仅关乎儿时的记忆,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海鸥却是国人能买到的相机中响当当的品牌。拥有一台海鸥单反相机“海鸥DF”,一度成为摄影人身份的象征。
和北京收藏家协会相机钟表专业委员会主任沈铭一聊起相机,就如同打开了一本相机百科全书。据他回忆,天津产的“七一”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公开发表的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1956年7月1日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但是,“七一”相机还处于半手工制作阶段,我国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是1958年成立的上海照相机厂(海鸥前身)生产的“上海58-Ⅰ型”相机。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中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轨。
次年,仿制西德“徕卡Ⅲb型”机的“上海58-Ⅱ型”相机问世,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批量生产的相机。“上海58-Ⅱ”制作极为精致,和“上海58-Ⅰ”一起被戏称为中国的徕卡。
“上海58-Ⅱ”,正是有着几十年摄影经历的摄影爱好者彭先生接触到的第一台相机。由于当时能买得起相机的家庭还是少数,“周围的人挨个借去用,生生是被用坏了。”
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上海牌”双镜头反光相机,並投入批量生产。 “上海Ⅳ型”以著名的罗莱双反相机为蓝本仿制,无论是从外形还是内在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正走向成熟。在沈铭看来,“上海Ⅳ型”堪称海鸥相机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有限的工艺水平获得了最大的技术效益,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最切合国情的摄影用具,为我国相机制造业树立起了一个典范,以至于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而对于彭先生来说,攒钱买一架海鸥DF的过程,或许算得上“艰苦卓绝”。460元的海鸥DF,几乎相当于他一整年的工资。为了限制自己花钱,彭先生和十几个朋友一起,每个月轮流把工资交给一个人保管,还想尽一切办法,10块、50块地兑换外汇券……夏天,他就靠高温补助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还常心里痒痒地趴到商场的柜台上,打量着那台神气的相机什么时候才能到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