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考察队队员准备出发寻找安全的海冰卸货路线。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部分队员10日凌晨穿越中山站附近冰山群中的6条冰裂隙,将内陆考察所需的2辆雪地车从“雪龙”船运抵中山站,成功完成本次考察的首次海冰卸货。
借用雪地车等运输工具,在南极冰面上进行海冰卸货,是各国南极考察常用的一种物资卸运方式。然而,与南极大陆紧密相连的陆缘冰伸展面积受潮汐涌浪的影响,常常在冰面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潮汐裂缝,南极海岸上大大小小的冰山稍有活动,也会引起海冰的连锁反应导致冰面裂隙,使得海冰卸货常常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
为了保证卸货安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0日零时派出以副领队李院生为首的十余名队员,驾驶摩托车从中山站出发,勘察中山站至“雪龙”船之间的冰面情况,寻找安全的海冰卸货路线。由于缺乏经验,考察队还特意邀请中山站附近的俄罗斯进步站2名考察队员协助探冰。
经过4小时的勘察,探冰人员在中山站至“雪龙”船之间不足10公里的距离内,发现了6条较为明显的冰裂隙,这些冰裂隙普遍为30厘米至40厘米宽,最宽的一条距中山站约3公里,宽度达1米。对于“体重”达11吨的雪地车而言,这些冰裂隙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了解到冰情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立即协调考察队准备出十余块6米长的木板及多只圆形钢管,作为雪地车穿越冰裂隙的跳板,并指定富有南极内陆冰盖驾驶经验的李院生驾驶头车,从“雪龙”船向中山站方向挺进。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小心行驶,2辆雪地车终于安全抵达中山站,这标志着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首次海冰卸货圆满成功。
此次经冰上卸运的两辆雪地车均为德国产的凯斯鲍尔300型雪地车,是即将出发的内陆昆仑站考察队的主要交通工具。按照计划,本次南极内陆昆仑站考察将携带3辆凯斯鲍尔300型雪地车和4辆美国产的卡特比勒挑战者MT865B型雪地车,牵引7个内陆考察生活舱和30余个装载有考察物资的雪橇,前往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野外考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