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大学的创新能力当如何来检验和保障呢?
评价标准:不同高校应有所不同
对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能力的要求、衡量标准应有所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认为,对综合型或基础学科强的大学,创新能力体现在发现新知识、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对专业特色强、多学科性学校,创新能力应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发明上,如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申请专利。不同学校的历史、学科、基础条件、得到的投入等不尽相同,对不同类型学校如果用一把尺子衡量是不科学的。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介绍说,国外对高校评价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比较物化的模式,如美国以发了多少论文、获了多少奖、办了多少企业、获得多少收益等来衡量;另一种主要以软指标来衡量,如欧洲是以培养出多少学生、出多少成果等来衡量,他们更注重学校的口碑声誉。我们受美国的影响比较大,容易接受物化的衡量标准。
万钢认为,衡量一所高校的创新能力应该是柔性、刚性指标兼用。发表多少有影响的论文,尤其是包括社会科学方面,得多少奖项、获多少专利等是高校的软性成果。为社会提供多少成果和技术、承担多少横向课题,包括高校办科技园、孵化器等为硬性成果。衡量大学的创新能力还要看毕业生的成就,他们在社会、在企业、在单位能否成为杰出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处处长彭颖红认为,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基地、原始创新的发源地、产业技术创新链的重要环节等作用,因此,检验大学的创新能力不能用具体的指标,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实际价值。
检验大学创新能力的标准有很多,如成果转化、论文、专利、获得国家级奖项等具体指标。但从大的方面讲,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认为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检验:一是看大学在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什么样的核心作用,二是看大学在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中能否起引领作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认为,衡量高校创新能力要看高校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创新。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在原始创新中高校应是主力军,应用创新方面高校应是生力军,集成创新方面高校应是重要的方面军。检验高校的创新能力即从以上几个方面看高校是否在几种创新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高校创新能力要从以下三方面衡量:高校是否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撑平台;是否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是否是文化发展的支撑平台;是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力量。
制度环境:为创新提供宽松的土壤
“现在高校的创新体制、机制与目前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大学现在的人才是单位所有制,不易流动,管理体制不畅通,考核机制、聘任机制都存在问题,这些都需要高校努力去解决。”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认为,目前学校在推动创新工作时有两难,管理者希望教师出更大的成果,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条件,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评价考核管理措施。出创新性成果除了需要勤奋,而且要有机遇、灵感,不能用约束的办法促使教师出成果。
发明创造是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内在的力量和精神很难做出大的成就。怎样解决教师凭兴趣而不是制度推动搞创新,除保证教师物质待遇之外,应有更好的措施使教师有更高的追求,包括允许失败,使一些人在几年内没出成果时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继续研究。即使一生的研究没能产生成果也应给予相应的尊重。在大学中形成这样的氛围才有利于教师产生创造性成果。
吴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发达国家高校为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产生提供宽松的制度和环境,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培养很少做量化考核。他们一方面对基础性研究给予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支撑,使其可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另一方面注重科学家和领军人物的学术兴趣,因为他们的学术兴趣并非个人兴趣,而是对科学和学科发展方向的敏锐捕捉,更多代表着科学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会形成重大的创新成果。由谁来主导研究方向,我们行政规划色彩较浓,国外更多的是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兴趣为发展方向。
我们搞创新不能急功近利,要允许失败,要改变不符合规律的考评措施。高校若想真正发挥原创能力,这方面需做较大调整。原创追求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以数量来衡量会损害大学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成果转化:检验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社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成果转化是检验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吉林大学科技处处长王云鹏的看法是,大学应更多注重上游科技成果的创新,企业应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实践证明,大学教授创办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总体上是不可行的,多数大学教授很难把握市场运作,研发才是他们的优势。所以产学研必须很好结合,才能确保创新体系的完善。
高校承担了国家重大技术创新课题。研究就要出成果、出论文。论文与成果不同,论文是传播一种知识,成果则要看是否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纵向科技项目如:国家“973”、“863”、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技项目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就是把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所承担的横向项目如: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就是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纵向的科技项目容易出论文、容易获奖,而接受横向课题,企业不希望发表论文。万钢认为按照目前统计口径,大学科研资金即纵向加横向课题资金等于科技投入,产出等于论文加奖项,所以过去我们重视获奖不重视转化。这样的统计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还应该看到,一方面大量原创成果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学要实施基础性研究。大学只做具有巨大经济指向的研究是短视行为,如果只考虑即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将无人做原始创新基础工作,研究也可能会很快枯竭。因此必须摆正二者关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