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势不可挡之势,已经实施三年了。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那么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多媒体教学呢?这一定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以下我们就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容易陷入“电灌”的误区,多媒体成为灌输式教育的工具。而且教师也容易被多媒体所迷惑、所左右,比如有的课堂上多媒体唱了主角,教师只是操作电脑,虽然内容看起来五彩缤纷,但是实则是中看不中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反而学不到东西。
但是在新课标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如幻灯片、电视等,都是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的资源,教师成为多媒体的主人,而不再被多媒体所左右,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用它做什么,都由教师来决定,而不是教师被多媒体所驾驭。
多媒体运用目的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主要是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生动、形象,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新课标下,多媒体的运用不但要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内涵要远比原来的深刻。
具体来说,课标下的多媒体已经不再仅仅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决不是将学生吸引到多媒体花花绿绿的演示上,这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给学生呈现一幅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的图片或视频,但是如果旁边还有一只蝴蝶飞来飞去,或星星闪来闪去就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直接给学生呈现结构并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不压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学生答对时,应该给予相应的激励;当学生答错时,不应该简单地给错误的提示,而是积极鼓励学生思考,这样才符合新课标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势不可挡之势,已经实施三年了。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那么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多媒体教学呢?这一定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以下我们就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容易陷入“电灌”的误区,多媒体成为灌输式教育的工具。而且教师也容易被多媒体所迷惑、所左右,比如有的课堂上多媒体唱了主角,教师只是操作电脑,虽然内容看起来五彩缤纷,但是实则是中看不中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反而学不到东西。
但是在新课标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如幻灯片、电视等,都是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的资源,教师成为多媒体的主人,而不再被多媒体所左右,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用它做什么,都由教师来决定,而不是教师被多媒体所驾驭。
多媒体运用目的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主要是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生动、形象,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新课标下,多媒体的运用不但要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内涵要远比原来的深刻。
具体来说,课标下的多媒体已经不再仅仅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决不是将学生吸引到多媒体花花绿绿的演示上,这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给学生呈现一幅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的图片或视频,但是如果旁边还有一只蝴蝶飞来飞去,或星星闪来闪去就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直接给学生呈现结构并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不压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学生答对时,应该给予相应的激励;当学生答错时,不应该简单地给错误的提示,而是积极鼓励学生思考,这样才符合新课标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要求。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