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新课程的培训后,教师们满怀着改革的愿望走进教室,可一上课便开始犯难:“我这样教,究竟怎么考?”甚至有人认为,没有一套完备的评价方案,课堂教学改革根本就无从谈起。
对于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对此我不完全赞成。大家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课改的制约。但是,是不是我们现在只要把评价标准弄清楚了,我们的课改就成功了呢?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叶澜觉得其中的原因在于,评价是推动课程改革发展的有力杠杆,但并不是有了评价标准,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表明,一个完备至详的计划并不等于一个圆满的结果。20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国家的课程改革没有获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课程编制的工作计划实际上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由此可见,实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叶澜强调,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关键是要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把整个改革的过程当作研究的过程。我们的教师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的过程、照办的过程。改革是需要有一套操作方法和评价指标,但不是只期待着用现成的“模式”去“操作”。不少人认为,只要有了一套评价标准,就能够比较方便、快捷、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利于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因为,真正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投入、思考、实践,就难以使这场改革产生有效的结果。
记者在实验区采访,所见所闻印证了叶澜的这番话。
小学第二册语文《插秧》是一首短小精悍、意境十分优美的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总起,诗化了插秧的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劳动。教师通过版画,把学生带入意境,在领悟探究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创新:“你认为水田还像什么?”孩子们创造的火花便迸发了:
“水田像妈妈,抱着蓝天,抱着白云,抱着青山,抱着绿树。”“水田是彩画,画着飞鸟,画着青蛙,画着小苗,画着希望。”“水田是乐园,蓝天在里面睡觉,白云在里面打滚,青山在里面伸腰,绿树在里面甩手。”“水田像大船,载着蓝天,载着白云,载着青山,载着绿树。”“水田是鱼网,网住了绿树,网住了青山,网住了白云,网住了蓝天。”
在一所实验学校,校长请记者观摩了初一学生自己制作的电脑历史课件。那是一个讲述三国赤壁之战的课件,这个学生用电脑制作了一幅魏蜀吴三国地图,在不足十分钟的时间里,它用带着哨音的渐进箭头、不断变换的地图、精美的动画和图片详细地介绍了赤壁之战发生的年代、地理位置、参战人物及人、马、粮草、战舰的布局调动、战争结果,展示了制作者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熟练的电脑使用技巧。许多学生告诉记者:“上这种课每个人收集的资料都不一样,有书上的,有网上的,也有游戏上的,不会做的就问老师。谁都想做得比别人好。一个课件或论文做下来,学的东西比课本上多多了。”
学生的这些发展,绝不是有了一套好的评价方案就能实现的。正像叶澜所说的,关键是要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要把整个教改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