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教育必须跳出教育,研究区域教育必须把它放到与经济社会结合、互动的层面。
·教育事业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接,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教育具有服务功能,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笔者认为,思考教育必须跳出教育,研究区域教育必须把它放到与经济社会结合、互动的层面。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有一个观点:最优秀的大学,它的标准不应该光是看它的学术,而应该看这些大学如何帮助他们的社区,如何在文化变化产生很多挑战的环境下,帮助社会应对挑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众需求建立起来的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应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和谐联动、开放包容和主动高效。教育事业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接,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当前,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形成三大体系,提升三大能力。
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是区域教育的根本责任和重要使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和中职学校,要以为地方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适用人才为己任,努力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要致力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快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基础教育要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大势和企业发展需求,特别是要想办法打通校企联系渠道,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形成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提升教育的知识贡献能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区域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有的知识贡献。高校和中职学校作为区域性的智力、人才制高点,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打破学科界限,组织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科研攻关项目。要推进学校与现有网上技术市场的对接,定期组织高校和职业学校科研成果发布会,畅通科研成果信息渠道,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科研成果的交流洽谈;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与高校、职业学校共同组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实体,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三是形成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升教育的学习服务能力。努力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升公民整体素质,教育责无旁贷。区域教育要努力走出传统的学历教育小圈子,加快构建全民化终身教育体系,为本区域内各类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宽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学习服务。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要主动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要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海岛移民中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要以未升学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失业社会青年为主要对象,开展劳动预备教育;要面向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使其逐步融入城市社会。鼓励和规范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教育培训市场,努力满足紧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建立培训机构或联合组建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素质优良的行业培训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培训机构,打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拓展对外培训市场。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文化源”作用,鼓励、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养提供知识服务;各类学校教育资源要逐步向社会和社区居民开放,加大资源共享度,为居民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作者系宁波市教育局局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