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楼前广场上,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只见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学生被同学推上了1.5米的高台,然后背部朝下直直地朝后摔去,下边的四个男同学稳稳地接住了她。这不是新生军训,也不是在上体育课,而是一次素质拓展训练,旨在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类似的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并不少见。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创新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学生增补“钙铁锌”,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补“钙”“健脑”
教书先育人。而人如果缺“钙”便挺不直腰杆。为强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在“两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实行“典型案例”教学法,把农科毕业生到基层成功创业的典型范例引进课堂,为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树立榜样。二是自强不息精神教育鼓励学生奋发成才。学校在物质方面采取奖、贷、助、减、免、缓、勤工助学等方式帮助困难学生,在精神教育方面采取典型引导和自我教育两种途径,即定期邀请社会上影响较大的自强不息典型如“背着母亲上学”的张尚昀等人来校作报告之外,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三是诚信教育推动学生践行公民道德。学校组织了助学贷款诚信宣誓等活动,促进了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
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补“铁”“造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极为缺乏,被教育专家称为“缺铁性贫血”。学校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补“铁”“造血”。
学校把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四大实践体系融为一体。在省内外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就业基地,每年接纳教学和毕业实习4000余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搭建社会实践的“五个一”载体:即“一台”,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一线”,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电话,被农民群众称为“致富金桥”;“一网”,开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网站,提供远程科技服务;“一挂”,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到郑州市郊区挂职科技副村长,10年来上千名优秀学生接受了锻炼,被农民群众称为“双休日村官”;“一送”,送科技下乡,这是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头戏,已经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人文素质培养为学生补“锌”“树人”
作为微量元素,锌的缺失不仅会造成人的智力下降、面目呆滞,而且更因气色黯淡而影响气质和形象。由于传统教育体系影响,农科类高校教育仍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淡的艺术氛围”的现象。因此,学校特别注重为学生补“锌”——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共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选修课和选读课近40门,要求农、理、工科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鼓励学生跨院选课,选修双学位。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学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美学与人生》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选修人数多得常常让教务处排课人员为难。在“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活动中,学校坚持邀请人文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名人为学生作报告,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