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0月24日召开的视频调度会称,目前,29个省份已完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全国中小学生超过半数数据进入全国系统数据库。作为试点省份的贵州省,学生已率先获得全国学籍号。
“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大城市择校、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管理、学生人数统计……在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在,这些教育难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给解决这些教育难点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启动了电子学籍。特别规定要依据身份证号建立学籍,一人一籍,籍随人走,不少媒体称之为“一生一号”。一个多月过去了,电子学籍进展如何?能否解决预想的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电子学籍的“国标”对接
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10月底前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我们的学生很多不是珠海本地的,初中毕业回老家读书的也很多,他们开证明,只需要把电子档案截图,就可以证明自己在珠海接受过小学教育了。”珠海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王秀菊说。
让王秀菊更高兴的是,年底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将全国联网,在电子学籍系统环境下,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他流程均通过网络完成。传统学籍转接需要家长在两地往返奔波,办理转学手续的模式,将成为历史。
新的学籍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全程管理学生学籍,俗称电子学籍。《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今年秋季起开始实施,根据工作计划,各省(区、市)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10月底前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为何如此大力度地推进电子学籍全国统一?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应对某所学校。但是,一些地方对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恢复、完结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跨省份、跨地区转学、升学,使得学籍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以前,我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办法,在学籍管理上,主要强调地方的自主作用,全国有23个省份已先后出台中小学生的学籍管理办法。然而,学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交换不畅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工作。《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是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每个中小学生都将获得一个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的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都将具有唯一性,也就是“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唯一的学籍号将把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和学籍档案关联起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籍信息系统从技术上为各地、各学校统计入学率、在学率、流失率等数据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控制义务教育辍学率,有利于监测和及时解决学籍管理等问题,也有利于确保流动儿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
“这一学籍系统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想必为建设这一系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这一系统确如教育部门所称,能做到学生数据一个不能少,那么,这套系统不仅在管理学籍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更可以解决我国教育管理中的诸多难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中,学生的学籍跟踪,是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从农村流出的学生,是否继续在城市求学,在哪里求学,在不少地方都是一笔糊涂账,这直接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了学籍信息系统,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动,在这一系统中将一目了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