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陆军学院 吴 斌 唐建明 宋俊杰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电化教育是转变为教育技术、还是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怎样认识这次转变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时代特征上都具有现代性,一般情况下无须冠以“现代”一词。
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指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局部性和片面性,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利影响。
三、通过分析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到这次转变涉及名称、观念、机构性质和职能、人员知识结构、工作思路的转变等,是一次重大的综合性转变。任务繁重,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完成这次转变。
关键词: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综合性 转变
电化教育的转变已成定局,但转变为教育技术、还是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怎样认识这次转变,则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转变目标不明确,对转变的认识不统一,是影响转变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转变进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思考之一: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性
原国家教委电教办在1998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为把一个健康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新局面全面推向21世纪而努力。”教育部电教办在199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推进从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部电教办是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时由国家教委电教办更名而来,原本是同一个政府部门,提出了“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两个转变目标。一些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也出现了这两个提法,甚至一篇文章中有不加区别同时使用的现象。我们认为,转变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转变为教育技术、还是现代教育技术,要看教育技术是否具有现代性,能否对教育现代化带来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认识教育技术是否具有现代性,必须对其进行历史分析。欧美发达国家首先使用这一术语。从19世纪末开始,他们陆续将幻灯、无声电影等科技成果引入教育并发挥了显著作用。在理论上,他们把新媒体和原有的媒体收拢在一起,一并放到教学过程中来分析比较,研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统筹运用,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视听教育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相继引入,暴露了视听教育偏重媒体选择的片面性,启发人们把教学过程中的有关因素放到一起来研究,运用新的基础理论,不断开拓和发展。正是这样,他们从视听教育发展到教育传播,又从教育传播发展为教育传播与技术,简称教育技术。近30多年来,教育技术先后被五次定义(指1963、1970、1972、1977、1994年的定义),1994年AECT出版了西尔斯(Sseels)和里奇(Richtg)的著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该书给出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因为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系统方法模型的几个阶段。定义的表述方法,是对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一种理论体系的表述。这个定义体现了教育技术的特点:第一、把教育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运用系统方法,站在整体的高度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第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三、强调用物质手段来解决学习问题;第四、把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指明了教育技术不仅是一个实践领域,还是一个研究领域。
旧中国贫穷落后,战乱不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引入教育后,在困境中开拓、挣扎,时起时落。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机构,将幻灯、电影、无线电广播和即将实验成功的电视等四种教学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称之为电化教育(1936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我们只能继承电化教育这个历史遗产。十年浩劫更把建国以来在这个领域初步发展取得的成果几乎摧残殆尽。1978年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我们才在这个领域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电化教育概念过窄和偏重媒体选择的片面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教育技术带给人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无不与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这种形势下,果断作出由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转变的决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人类对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表明,技术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具有汰劣性,因为“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不愿接受实际效率降低的技术,保证了社会变革的轮子不会向后倒转”[艾尔文·拉兹洛(Ervin Laslo)主编:《世界和平百科全书》转引自《世界科学》1987年第6期],“技术所具有的汰劣性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对于落后的教育技术是无情的”(引自《电化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12页),这是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性的根本所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尽管社会存在的一切过程都是由人参加的,到处打着人的意志的烙印,但社会发展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回顾这段国外由视听教育、我国由电化教育发展到教育技术的历史及技术所具有的汰劣性,就是要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在汇合了系统科学、传播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概念、新学科(教育技术学)。它符合现代科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它所坚持的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术观念,与正在发展着的信息技术等物质形态的高技术有机结合,无疑是人类对几千年教育技术史(尽管那时人类并没有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人类对教育和现代教育客观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它不但能够涵盖和解释历史,而且适应现代,在内容和时代特征上都具有现代性。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现代使用它,一般情况下无须用“现代”一词加以修饰,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盲目地在教育技术前添加“现代”一词,只能是画蛇添足。
转变为教育技术,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就不能使用了,为了研究和工作的需要,将教育技术分为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是无可非议和必要的,北京师范大学有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我们在工作中也常使用到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术语,但这和电化教育转变为教育技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并不是说传统教育技术就是落后的,“口耳相传”这种最古老的教育技术至今仍然使用,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思考之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局部性和片面性
从十多年来众多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部分,教育技术、传统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这是人们的共识。
《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5期第12页有篇文章给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定义的显著特点是在AECT1994定义中增加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性。类似的理解在同期《中国电化教育》第9页也可看到。正如同期《中国电化教育》第17页有篇文章写的那样:“有些电化教育业内人士似乎一提到‘现代教育技术’一词,指的就是计算机、多媒体、远程通迅、网上信息等,言必称多媒体,言必称高速公路,似乎不如此便不现代”。由此看来,人们始终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教育技术中现代的那一部分。逻辑学认为,种概念的外延是属概念外延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种概念对属概念具有局部性和片面性;对一个概念所加的修饰性词语越多,则其外延越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技术具有局部性和片面性,这种认识符合逻辑规则。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