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不仅促进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而且在教材、教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上也有所创新,还将“教、学、研”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教学队伍的梯队建设问题、精品课程与非精品课程、有机融合的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等等。尽管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未被明确地提出来,并予以解决,那就是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究竟该“以生为本”还是“以校为本”?
“以校为本”,着眼于精品课程体系的自身建设,而“以生为本”则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高校在推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往往重体系自身建设,而轻学生的发展。他们重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重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和资金投入,重在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本校“名师、名校、名课程”的品牌建设。他们希望本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得越多越好、建设的速度越快越好、建设的水平越高越好、投入的师资力量越少越好。这种急功近利的模式,可能会被上级部门看作政绩,但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旨,教师和学生受益不大。
“以生为本”的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应该是各高校推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高行动指南。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还要着眼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更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