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的教育是跟着国外走。教育信息化让我们的教育与世界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近日,高校“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趋势与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120余所高校专家学者共议如何提升高校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我国教育界正面临着教育创新百年一遇的机遇,“互联网+”将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新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教育信息化近年受到各高校地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近年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需要的人才是个性化的创新性人才。”杨宗凯表示,这要求高等教育要随之调整,过去服务于工业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再适用。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成长的新一代本身对教育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最近哈佛大学对21世纪的学生进行了大量分析,认为他们的学习、乃至人生规划都更加依靠APP。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教育的要求更加个性化、差异化。”
杨宗凯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成规模地提供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信息化战略的关键在于真正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医生离开信息化就没有办法开出药方,公安离开信息化没有办法破案了,这才叫做融合了。如果老师拿一个PPT可以讲课,拿一根粉笔照样可以讲课,那么离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很远。”杨宗凯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领域新生事物不断,比如MOOC在线教育、大数据手段的运用,但它们带来的不应仅仅是技术。“以大数据举例说,在实践中人们更加关心数据的采集,但如何利用采集的数据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性,从而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更为重要。”杨宗凯说。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两个关键词应该是应用和体制。”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说,很多发达国家高校仍在使用30年前的信息化设备,而我国虽然存在信息化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投入不足和浪费的现象并存,基础建设巨大和应用研究不足的问题同样并存。“盲目加大信息化基础投入而不考虑应用,就好比386计算机十分之一的性能都没有发挥,就在谈486计算机的作用。”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经验,但董奇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不同高校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究竟怎样与中国实际结合,使我国高校能更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并进一步的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重大需要,这项研究意义重大。”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