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昌山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
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出发,就信息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深度把握“两个大局”基础上,将数字教育视为应对危机、开启人类美好未来的重要举措。
充分认识教育数字化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党之大计。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中央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列章阐述,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报告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述,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多次提及教育数字化工作,深刻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6个方面,对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重要讲话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论断,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并且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教育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专章部署。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讲话时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2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讲话并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建设数字中国,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作为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
数字经济已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数字经济已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引发了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的深刻变革。《数据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经济的规模达到了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41.5%。应该说从2016年到2022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地位愈发凸显。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其中在“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部分,强调“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内容。要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打造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就是要加快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的人才。无论是发展数字经济,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都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而衍生出大量新的就业形态,成为创造就业的新增长点,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对人才培养和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在陆续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数字教育作为国家整体数字战略的关键抓手,着力从进一步提升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抓好信息时代“德育教育”、提高公民整体素质,重点解决好统筹协调不足、发展不平衡、数字技能短板等问题,加快发展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和数字经济的协同联动。
数字职业已成为驱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人社部向社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数字职业在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体量下得以快速发展,从业人员横跨国民经济各领域。这次新修订的职业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到职业总数的6%。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未来职业和人力资源带来深刻影响。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前,可能有一半的工作时间将通过自动化技术得以节省,仅中国可能就有2.2亿个岗位经历转型。生成式AI对不同职业的影响程度将各不相同,高度知识化的白领工作可能受到的冲击远大于蓝领工作。
教育数字化在中国来说不是战术,是战略,不是一般的战术问题,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它有可能引发的是战略的颠覆性的变化,革命性的变化。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抢占全球教育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人类因教育而闻名,教育因科技而发展。回顾历史,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革命性影响。像造纸术、印刷术将知识传播扩展到了更广泛的人群,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在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乃至学习、思维方式,为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造了可能,将重新定义学习课程、教师乃至校园,对教育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图1 技术与教育发展关系示意图
如图1所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直到现在的数字时代(智能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创新之间始终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能够相互促进,技术的进步能够增加人们对教育变革的需求,而教育变革也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两者也在相互竞争,在20世纪中叶之前,教育在与技术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上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技术始终无法胜任人的角色,技术被定位为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辅助工具,或者作为人才选拔的一个附带标准。人们认为只有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才能够掌握技术,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中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才能使自己能在社会生产中切实获得一席之地。
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现代数字技术迭代式的快速发展,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代替人类从事社会生产,使得教育手段、内容、方法、观念、生态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开始不局限于掌握知识训练技能,或者获得学校的学位认可,而是希望在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资源现代化、职业流动快速化、终身学习常态化、学习内容个性化的新世界。
数字化是人类共同的机遇,数字教育是世界教育变革的共同方向。当前,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以及众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2022年9月,第七十七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召开了教育变革峰会,会议把“促进数字学习和转型”作为五大行动领域之一,呼吁各国要确保将优质数字教育作为公共产品,让数字革命惠及所有学习者。
很多的国家都纷纷出台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将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例如,美国从1996年开始持续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为学生进入数字时代做好准备,迎接技术教育带来的挑战;法国教育部发布《2023~2027年教育数字化战略》报告,提出了4大战略愿景和16项的关键行动,明确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日本在2023年发布了第四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2023~2027)》,确定了未来5年教育改革的两大重点和五大方向,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且着力去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数字技能,以此来实现数字强国的目标。
当前,我国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和其他国家总体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有责任作为领跑者、探路者,做好数字化的引领和探索工作。推进教育数字化,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打造数字教育的中国风范,推动中国教育实现变轨超车。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教育数字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教育数字化,可以以较低成本,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快速、便捷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快速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弥补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教育数字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提供个性化、系统化学习方案,支撑开展个性化学、差异化教、精细化管、智能化服务,有效促进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教育数字化,可以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满足社会大众对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全面覆盖各级各类人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截至2022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9%,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展好老年教育至关重要。新时代的“活到老、学到老”将通过数字化来实现,数字技术将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目前,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高质量的终身学习平台以及开展老年大学的工作。
准确把握战略行动的思路和成效
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首次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强调要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利用数字技术来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随后两个年度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均将“教育数字化”作为会议重点工作予以强调。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点做好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充分赋能、有效公共服务和扩大国际合作这四件事。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3C”理念原则
怀进鹏部长对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发展理念。联结为先,是指要做到应联尽联,推动更多用户在线、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在联结中发挥互联网的倍增、溢出、叠加效应;内容为本,是指要集中优势力量,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打造“永不落幕的课堂”,以内容作为智慧教育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合作为要,是指要加强部内协同、部省合作、部际联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生态。
要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十六字总体要求。应用为王,是指要把广大师生和学习者的需求摆在首位,重点关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增加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服务至上,是指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教育的研,让广大的师生切实感受到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效果和效益。简洁高效,是指不要搞重复建设,不盲目追求高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实现对既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快速集成。安全运行,是指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守牢安全底线,强化内容安全、技术安全、数据安全、算法安全,构建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
全链条统筹推进体系
2023年,教育部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工作部署会议。6月20日,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系统推进会召开,会议组建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总体组,推动其发挥咨询团、参谋部、指导组、推进队的作用。10月13日,教育数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会议发布了新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上线了智慧教育APP。
全覆盖资源服务供给体系
图2 “三横三纵”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如图2所示,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上,构建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三横”,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为“三纵”的“三横三纵、明横暗纵”资源供给格局。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服务大厅集成了就业服务、考试查询、学历学位、留学回国、语言服务等5个栏目35项政务服务,形成了以教师、学生、机构为主的教育基础数据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
全方位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坚持“四个统一”,构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公共支撑体系。统一命名域名,即推动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智慧教育域名(smartedu.cn);统一用户认证,即构建智教中国通行证,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打通国家和地方的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统一平台要素,即各接入平台设计布局、风格保持一致。使用统一的页面嵌套,保持导航栏和尾部栏一致;统一运行监测,即统一对接集成80个国家及试点省份平台,实现“平台管平台、平台评平台”。
在标准规范上,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加强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研制、推广和应用,构建全方位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如图3所示,自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教育部围绕平台工具、数据资源、环境设备、信息素养、网络安全等方面先后出台了11项管理规范和8项行业标准。
图3 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
重要成效
初步建成“数字地标”。自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以来,持续迭代升级,形成“三大资源平台+一个服务大厅、一个专题资源、一个地方专区+读书平台”的平台架构,初步建成“数字地标”。两年多来,我们大力推进平台应用,实现了“五个走向”:一是从分散走向集成,充分整合已有发展成果,贯通全各学段平台,将“珍珠”串成“项链”。二是从国家走向地方,推动18个地方平台试点接入门户,初步构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形成多元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从线下走向线上,以学习二十大云课堂专题为契机,促进线上线下相融合,掀起教育系统全面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高潮。四是从校园走向社会,上线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五是从中国走向世界,召开了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线国家平台国际版。
用户访问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超420亿次 ,总访客量超30亿人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库。其中,智慧高教平台精选了2.7万门的优质课程和1804条的国家一流课程,覆盖了13个学科门类的93个专业。
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慕课西部行计划”,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连接东西,通过成千上万个慕课、基于慕课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步课堂”等方式,帮助西部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有效推动了更有质量的公平。截至目前,已面向西部所有高校提供19.8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程服务,帮助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参与学习达5.4亿人次,2023年启动首期数字支教创新试验,为1.4万名乡村中小学生,送去科普、艺术类等课程2500多节。
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在逐步完善,截至2023年10月,平台累计提供了1755万个岗位信息。2023届应届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平台实现就业。智慧高教平台开设“创课平台”板块,遴选近500门创新创业慕课、微课和虚拟仿真实验以及100家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优质资源。
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2024年3月28日,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两周年之际,教育部在京举行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上线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学习”专栏,其中,“大咖讲AI”专栏直播课活动先后邀请了周志华、漆远、王海峰等9位顶尖人才开展人工智能直播课。
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教育部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和创新”为主题。目前,教育部正积极筹备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明年将在湖北武汉召开。
此外,教育部开通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用户已经覆盖了全球6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台国际版吸引70多个国家的用户访问,获得了世界各国学习者的青睐,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2023年6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
接续谋划教育数字化发展蓝图
从“3C”走向“3I”。如图4所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抓牢教育数字化这一突破口,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持应用为王,按照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部署,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图4 教育数字化理念
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一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今年,教育部将在8个省份开展全域、全员、全过程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保障平台资源供给和用户参与积极性。二是优化中西部地区国家中小学平台,以平台赋能对口帮扶,深化平台应用效果,以示范引领应用深入。三是激励促进课堂主战场与第二课堂的双效应用。
更高质量开发汇聚资源。一是扩充优质资源覆盖面,除了依靠师生、学校、政府提供资源外,将重点增加STEM教育、科学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相关资源;二是建立引用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国家平台应用创新示范案例遴选活动,为学生读书行动优秀案例、平台最受欢迎课程及应用典型案例颁发证书;三是提高资源供给水平,围绕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全环节管理制定系列标准。
更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教育部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启动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LEAD行动),组织开发教育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GEST),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生态。
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教育部将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塑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优势。围绕“五个一”的核心任务,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和亮点。即开好一场大会——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建好一个平台——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成立一个联盟——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开办一系列期刊——数字教育国际期刊,培育一批案例——全球数字教育示范案例,系统总结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规律性认识,培育、遴选、推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讲好数字教育的中国故事。
转自:中国教育网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