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石河子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与教育现代化国际教育论坛迎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西兰、美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负责人聚集一堂围绕“一带一路”国家现代教育现代化交融与革新展开深入研讨。与会者表示,此举旨在为推动教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间的共建、共生、共享,推动沿线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
石河子大学作为“一带一路”合作高校的核心区,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致力于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与沿线多个国家的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了智库思想的创造平台,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现代化新格局奠定了扎实基础。
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认为,依托国际化办学特色,才能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他说,学校以培养社会精英、行业领袖为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不同类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从2018年起,学校逐步实现“大类培养+特色分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健全6大通识课程模块,强调对拔尖人才的“价值塑造”;完善暑期国际学校,广邀全球名师,开设百门高水平课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此外,应该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结合学科特色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合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学科群,力争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
“如今,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正趋于国家化。这就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流动,使教育计划和研究活动的标准更趋于国际化,各教育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也在不断增强。”俄罗斯阿尔泰国立技术大学校长安德烈·马尔科夫在论坛上这样表示,“现代大学的发展与国际交流密不可分。一所公认的高等教育科研中心,一定是包含着国际化教育,并在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安德烈·马尔科夫表示,阿尔泰国立技术大学多年来一直与国外合作伙伴积极合作,用各种形式互动,努力扩大与各国合作大学在教育和科学领域的联系。先后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大学签订联合活动协议,提升了学校在全球教育环境中的形象。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在论坛上说,教育交流合作是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同时也为教育理念的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要深入把握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育援助等合作方式,让其他国家搭上中国教育的“快车”“便车”,致力于实现沿线国家教育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从深层次增进沿线国家和人民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教育合作中形成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层面的合作机制,在完善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同时也能间接推动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任晓伟认为,沿线国家要以“一带一路”纵深推进为契机,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明确教育对外开放中的优先领域、关键领域、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降低准入门槛,提升教育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放的大舞台。同时,在推动“一带一路”教育人文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和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加快沿线国家“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探索,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有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一批教育人文交流品牌活动;积极培育教育交流合作协会等中介组织,构建国际教育援助长效机制,形成教育互联互通合作网络,深层次推动区域内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建设。
论坛上,日本岩手大学副校长籔敏裕介绍了岩手大学与地区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他表示,岩手大学跟19个国家和地区的54所大学签署友好合作协议,拖进了学校国际学术及学术交流,为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基础是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认为,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是面向“一带一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推进“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进步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世界教育为归宿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格局和体系。如此,必将能够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将教育现代化的成果推广至各个合作国家和地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