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其中,IPv6的建设与应用仍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大高校都对校园网进行升级,也开发了一些IPv6的应用。当下一代校园网建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使IPv6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用户角度来说,他们并不关心网站是在IPv4网络上运行的还是在IPv6网络上运行的,从开发人员角度来说,他们也不需要过多地注重通信协议本身。我认为,通过IPv6网络在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可以使IPv6的引入更加凸显应有的价值。
从2009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3所院校合作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要将211高校中的师范类院校及其他一些大学的资源囊括进来,在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从而支撑教育改革创新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项目中,学校承担的内容包括:1.参加课题总体设计;2.负责提供项目所需的IPv6的网络环境;3.负责公共软硬件平台中的镜像站点搭建及跨域认证架构设计;4.负责应用系统中“教师教育评价系统”的开发,并参与“教师教育实践支持系统”、“论文指导系统”的开发。
在设计架构时,我们就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使各个学校中的用户认证统一起来。我们采取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开放的资源架构,这个架构是基于Internet2的研究项目Shibboleth的,它的特点有:
1.支持分布式,可以向更多的大学扩展,而不是将所有的资源都放置在一所学校里;
2.开放性,这些资源在时间上突破四年的限制,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在校时可以访问资源,毕业以后仍然可以使用,在空间上突破学校的限制,即几所师范院校的资源都被整合起来,并被其他学校所访问;
3.独立性,各个学校在资源建设上是相对独立的,等到建设完成之后,高校之间就可以共享资源;
4.权利和义务的均等,至少资源的访问是可以核算的,即谁贡献得多,谁收获的利益相对比较多,这样有利于调动共享的积极性。
基于开放的思路,我们还设计了跨校认证的技术架构,任何一个来自联盟大学的用户,都可以访问跨校认证系统。当用户发送请求后,这个请求被转移给特定的服务器,该服务器里有一个菜单,菜单上显示的是联盟大学的既定选择,由用户来选择他/她所来自的学校,然后,这个请求转给该校认证,认证结果再送回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的不同类型进行授权。基于这样的架构,认证和授权工作区分开来,不同用户加入联盟后实现互访。
到目前为止,几个学校之间已经实现互联。利用技术架构,我们和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交互,协同开设了2门课程;我们还与日本横滨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进行了基于IPv6的远程教学方面的课程合作。通过在IPv6网络上进行资源共享的建设,IPv6网络真正变得实用起来。
在IPv6的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思考的更多的应该是如何体现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价值,我们应该使其成为教育、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注重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而在资源共享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各个学校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保证安全,使得IPv6更加有效。当然,在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我们还要在技术、机制和体制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0年12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