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制订了2005年~2010年数字大学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指导下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本文介绍了制订规划的理念、主要规划内容和初步实施情况。
现阶段我国大学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还是对现有大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复制”,同时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大量的资金用于最初的容量建设,以满足多年以后才会出现的需要,尽管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却耗费着大量的电力和资金,而IT技术的快速升级也使这些设备快速贬值。
制订大学信息化的目标和规划,要弄清面临的问题,哪些有可能通过信息技术得到较好的解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应用需求的提出与软件开发应用往往呈螺旋式上升态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业务改造的深入,原有的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升级;现有的业务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造;新的应用系统需要不断地开发;数据和信息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更新;人员也需要不断地培训和提高。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科研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合理的数字大学规划是必须的。
优势与不足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于1999年提出建设数字大学的计划,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分析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制订数字大学规划。
基础与优势
校园网在各主要校区间建有10Gbps的主干环路,实现了对所有楼宇的覆盖,对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统一身份认证、BBS、在线病毒查杀、网络视频会议、音视频点播等,为数字大学奠定了基础。
已建成十多个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和上百个基本信息资源库,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基本消除了同一综合业务部门内部存在若干个相互孤立系统的状况。
网络学院研发并应用了信息发布、教学管理、答疑、作业与交流等支撑工具。与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协议,以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西部大学。
基本建成数字图书馆,现有电子期刊17000余种,电子图书近40万种,网上联机数据库系统20余种(含各类子库200余个)。建立了全文电子期刊导航、数据库检索和网上实时参考咨询系统。建立了大容量音视频点播信息资源。建成船舶数字博物馆。
不足
尚未建立数字大学领导体制。技术支撑队伍不足,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严重缺乏。信息共享不够,尚未开展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电子化教学水平不高等。
主要规划内容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要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办学理念,支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促进学校转变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决策科学化。
主要建设目标是,支持闵行新校区的建设;提供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辅助决策支持,构建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资源开发、集成和共享机制,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改善多校区办学条件,有效地拉近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主要建设任务
1.统一的分布式教学平台
尽管上海交大的网络教育成果显著,但在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上,尚未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化教与学互动平台。因此,将统一的分布式教学平台列为重要任务。目的是要在全日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改善我校多校区、学分制环境下教与学的交互性。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建立并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专业网站及课程网站。建立海量电子化教学课件存储数据库和多媒体点播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帮助教师在线授课、张贴讲义、发布课件、管理题库、测验、检查作业,与学生联系,解答提问。向学生提供讲义和作业下载,在线参加测验或练习,与教师或同学联系,互动学习,查询作业与测验的评分和评语等。
2.集成的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交大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了十多个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包括近100个子系统)和数百个基本信息资源库,积累了数千万条管理信息记录。基本实现了同一处室内部不同业务(科室、岗位)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所建设的信息系统几乎涉及到大学管理的所有重要环节和部门。
但随着业务系统使用的深入和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提出跨处室、跨应用、跨职能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同时,将积累多年的大量管理数据集中起来,为校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服务也提上了日程。因此,规划提出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建设面向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所需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为广大师生提供统一的信息门户和“一站式”的高质量服务,通过对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应用、业务流程和用户界面的集成,解决跨部门、跨应用、跨职能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面向校部管理的综合服务,要为校领导集体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服务。面向学校对内部组织的考核评估与资源配置,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根据学校制定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配置方案,从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中,抽取建立学校的公共数据库,提供信息共享和分析决策服务。
面向学院管理的综合服务是业务系统向学院管理服务的延伸,通过研究开发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学院管理模块,为学院管理提供服务,延伸应用,扩大服务面和受益面,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应用效益。为院长管理本学院的人、财、物以及教学、科研等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3.信息资源开发与数字图书馆
信息资源开发,是规划提出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共享,要组织开展全校性的调查研究,制定总体数据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要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数字博物馆、档案馆,建设大量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多媒体音视频点播资源,完备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各学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和专业网站。
要完善文献保障体系,确立以闵行校区图书馆为中心、徐汇校区图书馆为基地,若干学院图书馆为专业分馆的全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主动、网上、学术性和个性化服务,支撑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量占总文献服务量的50%;充分发挥CADLIS华东南地区中心的作用,并通过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网上参考咨询等服务,使师生对文献资源需求的满足率达95%以上。
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数字大学建设的保障。主要建设内容有:支持闵行新校区的建设,采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使校园网100%覆盖全校,实现在校园内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上网的目标。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基于IPv6的基本信息服务进入实用阶段。视频会议、安全服务得到普及。建立更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IP/MAC自动绑定、安全漏洞检查、入侵监测、安全审计、系统灾难恢复等。
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完善和扩展全校网络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控制体系。提供基于目录服务和PKI/CA的身份认证和加密通信服务。建立网络存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和使用方便的主页空间和存储空间服务。在各校区部署电视会议系统,满足异地办学的需要。部署全校统一规划的VOD点播系统,提供数字大学的学习、生活空间。建立数据中心,为全校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5.保障措施
上海交大数字大学建设规划还制订了保障措施,从体制、机制、队伍、设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包括:建立适应数字大学建设的管理体制,提出应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建立CIO体系,设置校级信息主管,并在各院系部处建立信息主管和信息员队伍。建立符合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在设置现代大学制度的执行体系时,研究考虑实行扁平化管理,并做相应的机构设置。信息集中管理,将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服务器集中到学校数据中心,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由专业人员统一管理维护,保障信息安全。
规划还提出在闵行校区新建8000平方米的信息服务大楼,作为我校数字大学信息服务的主要基地,以及有关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
初步实施
2006年,上海交大完成了办学中心向闵行新校区的转移。为支持闵行新校区的建设和学校办学中心的转移,凡是启用新建教学、办公楼宇,校园网就会跟进接入,使广大师生一进入新的办公学习生活环境,就能使用校园网。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也有很大进展,本地电子文献资源总量已从2TB增加到8TB,电子文献及全文数据库使用率持续上升。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网上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已经立项并启动建设,将逐步有3000多门课程的课堂录像同步上网,教师的教案和电子教案也将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闵行校区新的图书信息大楼正在抓紧建设,将于2007年竣工。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深入,持续地适应和支持学校的管理改革,提高管理部门的业务处理和服务水平。
启动了上海交通大学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期望建立数字大学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核心技术框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信息资源标准规划,面向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综合服务,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统一的信息门户,建立一批跨职能域、跨应用的全局信息服务。
我们认为,大学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具有同一综合业务部门内部业务间关联度高,而部门之间牵制较小的特点。我们考虑同一部门综合业务之间采用紧密耦合的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后台数据库实现无缝连接和业务协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考虑跨平台、松耦合、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使被集成的应用自身保持其自主性。松耦合的架构隔离了复杂性,可以用较小的代价逐步实现整个应用集成。它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让系统开发可以从较简单的模块开始,直到复杂的集成化应用系统建立起来,并且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应用集成方法的简易性和一致性。这种小步快跑的方法,将给数字大学建设带来更小的技术风险和更大的潜在价值。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