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无心听……”大学里时常流传这样一句打油诗。戏谑的背后,也让思政课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似乎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近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专题式教学与课程设计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上,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赵晓春副教授结合近年来“马原”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分享了在翻转教学、课堂管理、课程考核中的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高度评价。
利用混合学习,巧妙地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联系起来,教与学结合、课内外结合、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马原”课,正将传统“一言堂”模式,灵活地翻转开来。
“大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相长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低头族”不见了
“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就是由英雄创造的。老百姓在什么地方?”这是最近大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和“侯亮平”争论的观点。本学期,在赵晓春的“马原”课上,企业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专业陆佳妮和组员,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课题,用多方论证实力反驳了“祁同伟”。12分钟的视频里,几位组员悉数登场,cosplay历史伟人、小组讨论、改编红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台下学生看得兴致盎然。
这是“马原”翻转课堂的一幕。据赵晓春介绍,大班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常态,而小组学习则可以化解大班教学的困境。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研究课题进行随堂展示和答辩,这就到了各显神通的时候了:诗歌创作、情景剧、微电影、节目播报等形式齐齐亮相,学生“脑洞大开”,台上台下互动热烈。积极的“观众”也有奖励。赵晓春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由组长负责记录组员听课状况,课代表记录组长的听课状况,最终根据记录进行加分。于是,“马原”课上,“低头族”不见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那么这样的一次展示,学生需要准备多长时间?以陆佳妮的小组为例,11人的团队,从“吃透”理论知识,到确定展示形式,再到素材收集、拍摄后期,用了大半个月时间。期间,赵晓春也会适时加入,对小组的发言内容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提高发言质量。
课后线上展开“大讨论”,百家争鸣
学习“马原”贯穿整个周期,不再“临时抱佛脚”
“翻转”不仅在课上,还在课后。在“河海大学课堂在线”网站上,机电学院2015级学生高夏溪正与同学探讨“历史虚无主义”。她洋洋洒洒写了700多字表达观点,对方则提出新问题进行回应、激发思考,其热烈程度不亚于课堂讨论。
原来,这个在线平台提供了“讨论”功能,学生既可以对剩余价值论、共产主义理想等理论进行思想碰撞,也可以对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等时事热点交流看法,实现深度学习。作为老师,赵晓春及时出面答疑引导。“课后的网上讨论很活跃,网络平台也更方便自由,可以看到大家对某一话题的不同见解。”高夏溪说。
赵晓春告诉记者,传统“马原”课后最多留些思考题和参考文献,学生课后有没有落实不得而知,老师无法督促引导。而在线平台使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场所,每次“提问”和“回答”都会被系统和教师计分、排名,老师监督之余,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据她统计,一个班70个学生,一学期上线讨论数为575次,平均每人讨论达到8次。
课前主动学习,课上全身心投入,课后在线讨论,学生对“马原”课的关注,从以往考试的一个半小时,延伸到了贯穿学习“马原”的整个周期。
“翻转课堂”会否流于形式?
期末考试及格率100%,学生说:学习过程很快乐
对学生来说,“翻转课堂”确实让“马原”课的趣味性、互动性更强了,但会否因此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结果?赵晓春说,自2015年起建设“翻转课堂”,截至目前,她已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翻转”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单从刚结束的考试效果来说,同一张试卷,我所带的三个班成绩普遍好于传统授课班级,不但消灭了不及格,优秀率也比传统授课班平均高出1/3”。
从以前上“马原”课的尴尬,到如今大家有所期待,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学生。陆佳妮表示,全员参与、学习讨论的过程很快乐,也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而且,老师的评分标准更多元,不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核,而是由课堂表现、在线学习和期末考试三方面组成,这对我们来说,可以发挥的余地更大”。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