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发展迅速,各大高校初步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尽管如此,纵观高校各类信息系统,其覆盖人员群体始终局限于师生,对于其他在高校中生活、工作或与高校有业务往来的人群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
目前,高校常住人员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人员覆盖不全面,除在编教职工、在册学生之外的其他高校常住人员没有权威数据来源,对于人员类型也缺乏系统梳理;
第二,归口责权不清晰,高校管理的关注点通常是教职工和学生,对于其他常住人员的管理没有在职能部门中形成清晰的责权划分,出现高校内的公共应急事件无法快速响应的现象;
第三,地点通行无秩序,高校常住人员没有与校内地点进行精准关联,对公共应急事件和日常通行无法提供空间数据依据,对不同地点也无法实施弹性化、精细化的通行管控。
这些问题为校园日常安全管理和公共应急事件响应带来阻碍,亟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覆盖高校全域的常住人员管理平台予以解决。
建设思路
为解决常住人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围绕管理制度、数据标准、平台架构三个方面拟定了建设思路。
管理制度
为明确常住人员管理的原则与目标,华中科技大学从实际情况出发拟定《华中科技大学常住人员管理办法》,确定了“谁登记、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提供、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总体原则,细化了各部门职责和权限,阐述了各类常住人员的管理流程,奠定了高校常住人员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
数据标准
高校常住人员管理平台涉及的核心数据主要包括人员数据和地点数据,数据标准制定围绕这两者展开。
1.人员数据标准
人员数据标准涉及人员类型标准、人员编码标准两个部分。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化部门联合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后勤集团、社区等多个职能部门依据《华中科技大学常住人员管理办法》研讨制定了人员类型标准,将常住人员分为学生、教职工、社区居民和业务往来人员四大类,根据各归口部门的管理需求又进一步细分为28个子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华中科技大学常住人员类型标准
人员编码标准依照是否有权威数据来源分为三类:一是有源人员,即有信息化系统管理的人员(如学生、教职工),这类人员沿用原编码方式;二是半源人员,即二级单位通过线下文档管理并有人事编号需求的人员(如单位自编码人员),针对这类人员,平台结合业务单位自编码人员类型自动生成由4位年份数字、自编码人员类型码、流水号组成的10位编码,表1展示了华中科技大学部分自编码人员类型码编制规则;三是无源人员,即没有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管理,也没有人事编号需求的人员(如社区居民),这类人员在登记入库时,将被赋予随机生成的16位数字编码。
表1 自编码人员类型码
2.地点数据标准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校内地址分为四级:校区、片区、楼栋、门牌号,为各级地址分配UUID编码,每一个地址编码都隶属于一个父级地址编码,形成地址树编码结构,这种编码方式使得不同粒度的地址编码具有一致性,同时兼顾从属关系,便于计算以及在地图信息系统中进行表征。
平台架构
为实现高校常住人员的统筹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利用数据共享中心打通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借助低代码平台实现常住人员采集和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依托高校基础化信息平台,建立了高校常住人员管理平台,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常住人员管理平台架构
低代码平台层采用微服务、前后端分离架构,利用元数据引擎、流程引擎、表单引擎、页面引擎、报表引擎等内核工具,快速构建高校常住人员管理业务应用,并采用私有化部署的方式保障数据安全。高校常住人员管理平台利用其用户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岗位管理、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实现平台的权限控制;利用菜单管理、表单设计、页面配置、报表设计等实现客户端及管理端的页面开发,提供多终端展现;利用流程设计实现登记和审核工作流,保障数据在平台中的有序动态流转。
业务层包含个人住房登记、人员管理、住房管理、通行管理、可视化分析及系统管理等六大模块。
具体模块功能分别是:个人住房登记为个人提供校内住房登记及房屋居住人管理功能;人员管理为各二级单位提供业务往来人员管理功能,并为各级管理员提供不同权限的人员查询功能;住房管理为各房产分管单位提供住房登记功能,为各级管理员提供不同权限的住房及内部人员查询功能;通行管理为常住人员分配通行码,为地点生成地点码,同时提供通行规则管理功能及扫码管理功能;可视化分析提供不同统计口径的人员数据、住房数据指标分析功能;系统管理则提供地点管理、扫码设备管理、通行轨迹管理及系统配置等功能。
平台实现
数据库设计
高校常住人口管理业务逻辑部分主要涉及4张表:
1.人员登记表(register_user),记录社区居民、业务往来人员的登记信息,通过页面导入、登记流程等插入数据记录。
2.人员总表(sys_user),记录高校内所有的常住人员信息。其中,学生、教职工等有源数据采用定时数据共享方式,使用ETL工具,将学生、教职工数据按需同步到常住人员管理平台的人员总表中,社区居民和业务往来人员则通过在人员登记表中设置触发器的方式,将表中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同步到人员总表中。表结构与人员登记表基本一致,但部分字段内容根据人员类型不同略有差异。例如,在单位编码字段部分,学生为学院编码,教职工和业务往来人员为单位编码,社区居民为空。
3.住房登记表(register_house),记录校内住房与房主之间的关系信息,房主可能是教职工,也可能是校外人员。在住房登记表中登记的房主有权登记住房内的其他实际居住人,例如配偶、子女、租借人等。
4.地点表(place_info),记录校内各级地点的编号、分类、开放状态、通行规则等信息。
完成数据库设计和表创建之后,通过低代码平台的元数据引擎对数据源进行绑定,绑定成功后的表字段可直接被页面引擎和流程引擎引用,涉及该字段的增、删、改、查均无需编写数据库存取代码,从而实现可视化开发。
常住人员登记流程
高校常住人员中的学生和教职工从学生注册系统、人事系统等定时同步而来。因此,平台的人员登记流程主要包含社区居民登记和业务往来人员登记。
1.社区居民登记
高校社区居民登记与校内住房存在强关联,所以社区居民登记首先需要房产管理员通过管理端进行住房登记,再由房主自行登录平台移动端登记住房内的实际居住人,其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社区居民登记流程
考虑到高校内多校区、多住房产权类型的情况,房产管理员通常不唯一,而是根据房主人员类型不同、住房类型不同进行了职权划分。华中科技大学常住人口住房登记权限见表2。
表2 华中科技大学常住人口住房登记权限
平台移动端为用户提供校内住房登记、实际居住人登记功能。校内教职工通过校内住房登记功能可自助登记位于校内的非学校产权方,或确认由房产处登记的学校产权房。已登记校内住房的教职工或校外房主可通过实际居住人登记功能登记居住在该住房内的人员信息。
2.业务往来人员登记
业务往来人员是高校常住人员中流动性最大的人群,这类人员由业务往来二级单位人事专员登记。一般而言,单位项目工作人员、单位场所工作人员和其他业务往来人员没有编码需求,可由人事专员根据业务需求自行设置常住期限,但是单位自编码人员通常是二级单位自聘人员,有较严格的管理需求,需要通过单位负责人审核,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业务往来人员登记流程
业务往来人员的编码支持人事专员人工输入,也支持系统根据人员登记表的编码规则自动生成,提高了自编码规范性,避免编码冲突。除人员登记之外,平台还为单位自编码人员提供信息变更管理、编码状态管理等功能,维护自编码人员信息的实时有效性,并作为自编码人员的权威数据源为第三方业务提供数据。例如,自编码人员通常有办理校园卡需求,通过打通常住人员管理平台和校园卡系统可以实现自编码人员自助领卡,代替线下人工办卡,提高服务效率。
可视化开发
高校常住人口管理的功能主要围绕查询列表、登记表单和审核流程展开,借用低代码技术,平台实现了大部分前后端页面的可视化开发,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系统对专业开发人员的依赖程度。
1.列表页面开发
列表页面是平台中使用最多的页面形式,用于批量查询常住人员和住房登记信息,通常是各功能模块默认呈现的页面,其他登记、审批、删除等都在列表页面发起。以常住人员查询页面为例,其开发步骤如下:
第一,创建页面菜单,分配编号rp_005_004,并在低代码框架权限管理中设置页面访问权限为仅限管理员角色访问。
第二,访问页面链接,根据页面编号得到页面链接,例如https://xxx.hust.edu.cn/tp_jp/view/p/rp_005_004以开发者身份访问该链接将会在页面上显示编辑工具表盘。
第三,配置页面模板,点击编辑工具表盘中的配置模板,选择列表类型模板,设置页面关联的数据表名为sys_user。
第四,构建页面元素,选择sys_user表中的ID_NUMBER、NAME、CARD_ID等字段为列表显示字段,并设置页面包含的功能区域,如查询区域、按钮区域、列表功能区域等。
第五,编辑页面,点击进入编辑模式,通过拖拽等方式调整列表字段位置、显示属性和查询项等。页面保存后,退出编辑状态便完成了列表页面的开发。
2.表单页面开发
表单页面在实际居住人登记、业务往来人员登记、住房登记功能中都有使用,通常在列表页面以新增按钮的方式触发。以家属登记页面为例,需先开发家属列表页面,再为“新增家属”按钮配置表单,其开发步骤如下:
第一,配置新增按钮,通过家属列表页面的编辑模式配置“新增家属”按钮,进入表单配置页面。
第二,添加表单元素,为表单元素设置属性,并选择家属列表页面已经关联的数据表字段,例如为“姓名”表单元素关联register_user表的NAME字段。
第三,配置按钮,配置“提交”和“取消”按钮的执行动作,例如用户点击“提交”按钮后表单引擎自动获取表单元素中的值向register_user表中插入一条家属信息记录。
3.工作流开发
本平台的主要工作流有单位自编码人员录入审核和单位自编码人员信息变更审核。以单位自编码人员审核为例,其开发步骤如下:
第一,绘制工作流,在流程编辑器中通过拖拽的方式绘制流程节点,并设置名称、审批类型等属性(如图5所示)。
图5 流程编辑页面
第二,创建节点页面,根据流程图节点创建录入和审核页面菜单,获取编号后,访问页面链接,步骤与创建列表页面基本相同。
第三,配置模板,选择页面模板为工作流,绑定到工作流相应节点,配置SQL查询语句,根据SQL语句返回的字段构建节点待处理任务列表的显示元素。
第四,配置审核表单,进入工作流页面的编辑模式,选择“审批”按钮设置审批表单,具体而言就是添加审批页面的表单元素,以及为“同意”“驳回”等按钮设置执行动作。
通行管理
高校各类常住人员如何在校内有序通行是确保校园安全的关键。平台基于高校常住人员库形成包含校园通行码、校园地点码和通行规则三个模块的“三位一体”通行保障体系,具体功能如下:
第一,校园通行码,指为高校常住人员分配的二维码标识,一人一码,常住人员可凭借校园通行码在各级门禁扫码,系统根据通行码状态和地点通行规则判断是否可以通行,通行记录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入库保存,以便公共应急事件溯源。
第二,校园地点码,指为校内地点分配的二维码标识,一地一码,结合地点编码标准化形成的校内地址树编码,校园地点码可为任意校区、片区、楼栋或者门牌号分配二维码,还可以将手持扫码设备、门禁设备或人脸识别设备绑定至地点码,按需实现自动化通行检测。
第三,通行规则,指设置在校园地点码上,用于判断常住人员是否可以正常通行的规则集合。为实现各级地点灵活控制通行,平台支持从地点开放状态、可通行人员通行码颜色、可通行人员类型、可通行人员角色、可通行人员组织机构及可通行白名单等六个维度设置规则。各级地点管理单位,例如实验室、机房等,可根据需求自行设定管理员和管理通行规则。规则化通行实现了高校常住人员的动态管控,公共应急事件场景下可快速实现管控升级。
平台上线以来共采集校内常住人员20余万,登记1万余套住房信息,覆盖校内地址4万多个,实现了校内人员和地点的全域覆盖。同时,借助平台弹性化通行保障体系,在校内多个单位实现了精细化通行管控。除此之外,在低代码技术的加持下,平台在应对疫情不同防控策略需求变更时,响应迅速,获得了校园管理者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作者:秦楠、孙晶晶、郑競力、吴驰(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计算中心)
责编:陈永杰